成熟的步道系統使人們得以與環境友善溝通
美國阿巴拉契山徑保育協會的Robert D. Proudman告訴記者,美國在1968年通過了國家步道系統法案,運作到目前已經有30條國家級步道。
美國的國家步道通常是寬1米的小徑,有些路段就地取材由石頭鋪就,有些路段就是土路,在談到國家步道的建造和維護時,Robert D. Proudman說,很多步道的修繕和維護工作都依靠志願者義務完成,“這些志願者都是由熱愛自然和徒步的人組成,很多時候他們會組成各種規模的戶外俱樂部,往往要自帶干糧徒步巡查所負責的國家步道路段,遇到大樹倒在步道上,他們要用斧子解決問題,恢復步道的暢通。”這些義務工作有些很辛苦,但是志願者們樂在其中。
2007年,台灣“林務局”將始於美國的無痕山林理念引進台灣,台灣“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的林皓貞多年在台灣步道系統一線工作,她告訴記者,台灣的步道系統目前已經比較完善,這個系統具有的功能包括:自然體驗創作、創意游程活動、環境調查監測、聚集步道志工和環境教育教材。
“在推動無痕山林運動中,我們教導大眾對待環境的正確觀念與技巧,減少游覽活動對自然環境的沖擊,同時通過步道認養以及步道工作假期等形式,推出多元的步道維護和管理的參與機制。在步道實際的建設過程中,首先在兼顧水土保持的前提下選用了生態材料,所以像水泥台階、塑料垃圾桶等在步道系統中比較少見。同時,我們不強調步道本身和周邊公共設施建設的高質量,而以建設安全完善的步行體驗廊道和提供步行的優質環境為主。讓漫步在步道上的人體驗到輕裝、簡食、徐行、寧靜的慢走樂活方式。”林皓貞說。
台灣無痕山林運動的主要原則包括:實現充分規劃與准備,在可承受的地點行走和露營,適當處理垃圾維護環境,保持環境原有的風貌,降低用火對環境的沖擊,尊重野生動植物等。
林皓貞認為,步道提供人們親近山林、體驗自然、認識山林生態的最佳途徑,在維持森林生物多樣性、活力及潛力的前提下,發揮森林環境之經濟與社會技能,使人們得以與森林友善溝通,並從徒步的過程中獲得愉快正是步道存在的價值所在。“步道的多元價值不止休閑健身,亦是國家的線性自然人文資產,是國家的游憩系統、國家的健康指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