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實現中等收入群體倍增是一個大目標
黨的十八大報告將“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作為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新要求,並提出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調查研究表明,國民收入倍增,重在實現中等收入群體倍增,即由當前的大約3億人擴大到6億人左右。這既體現收入倍增的重大成果,又意味著穩定消費主體的形成﹔意味著利益關系調整的新突破,從而奠定“橄欖形”社會結構的重要基礎﹔意味著貧富差距的逐步縮小,從而形成走向共同富裕的大趨勢。
?國民收入的倍增不是貧富差距擴大的收入倍增
2011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809.8元,是2000年(6280元)的3.47倍﹔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達到6977.3元,是2000年(2253.4元)的3.10倍。即使按照可比價格來計算,過去10年來,城鄉居民人均收入也基本實現翻一番的目標。
但過去10年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例如城鄉收入差距逐步擴大。200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為2.79:1,2011年這一比例達到3.13:1。從城鄉內部收入差距來看,也呈現加大加快趨勢。例如,2002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高收入戶是低收入戶的6.89倍,2011年這一比例已經高達8.39倍。
調查研究顯示,要實現2020年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標,考慮到人口增長因素,隻要今后人均收入年均增長7%—7.2%即可,不存在大的困難。但是,在貧富差距趨勢擴大未有根本改觀的情況下,即使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標實現了,也並不能保証收入分配結構調整的成功。這種倍增也是一種無效、甚至有害的倍增。
?國民收入倍增應當是向中低收入群體傾斜的倍增
以城鎮居民收入數據為例,2011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中,佔10%的最低收入戶人均收入是6876.09元,佔10%的最高收入戶人均收入為58841.87元。如果中低收入戶的收入水平均能達到中等戶平均水平20154.4元(即中等偏下戶、中等收入戶和中等偏上戶的平均水平),初步測算,全體居民人均收入將達到25565.6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7.22%。以此為基數,不到5年時間即可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增。
調查基礎上的測算表明,如果最低收入戶年均收入增長9%,最高收入戶年均收入增長5%,到2020年最高收入戶和最低收入戶的人均收入之比將由當前的8.6倍縮小到5.6倍,兩者之間的差距逐漸趨向合理。
?中等收入群體倍增是釋放消費潛力的前提條件
調查數據顯示,在不同收入等級中,中等收入群體的消費傾向,不僅高於低收入者,而且高於高收入者,其消費傾向是最高的,社會消費傾向呈現“倒U”曲線。2011年,全國城鎮居民家庭現金消費支出傾向為69.51%,佔10%的較高收入戶消費支出傾向為67.19%,最高收入戶消費支出傾向為59.79%,而同年中等收入群體的消費傾向遠高於高收入群體,均佔20%的中等偏下戶、中等收入戶、中等偏上戶的消費傾向分別為74.99%、71.77%和68.74%。
在家用汽車、電腦、健身器材、移動電話等耐用消費品的消費數量上,中等收入群體家庭遠遠高於低收入家庭,在許多耐用消費品消費數量上直追高收入群體。例如,2011年中等收入戶每百戶擁有家用汽車14.97輛,是佔10%的較低收入戶的2倍多,健身器材的消費量是較低收入戶的近3倍﹔在計算機消費方面,中等收入群體家庭消費的計算機數量佔家庭計算機消費量的60%,而低收入家庭隻佔10%左右。
中等收入群體在文化等服務型消費上的需求遠遠大於低收入群體。例如,2011年城鎮中等收入戶在包括交通通信、文教娛樂、醫療保健在內的服務性消費支出上,比最低收入戶高出5個百分點以上。有理由預測,隨著中等收入群體的進一步擴大,我國文化、旅游等項目的消費市場將進一步擴大。
2020年我國有條件形成6億中等收入群體
調查研究表明,如果人口城鎮化能夠有效加快,服務業比重有效擴大,城鄉一體化進程順利推進,未來5—8年,我國完全有條件使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由現在的3億人左右提高到6億人左右。
?人口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支撐中等收入群體的快速形成
城鎮化進程與中等收入群體擴大的進程緊密相連。由於工業收益與服務業收益遠高於農業收益,發達國家歷史上中等收入群體的形成,主要源於人口城鎮化及其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城市迅猛擴張,1978年城市數量僅為193個,而當前城市數量已增長到近700個。與此同時,城鎮人口數量也穩定增長,1978年城鎮人口數量為1.72億,2011年增長為6.91億,是1978年的4.02倍。
2011年,中國的城鎮化率為51.3%,但人口城鎮化率隻有35%左右,遠低於世界銀行統計的中等收入國家48.5%的平均水平。未來10年,我國人口城鎮化至少還有約15個百分點的提升空間。
未來5年左右,隻要以農民工市民化為重點的相關改革能夠取得突破,中國的城鎮化率有望以年均1%—1.2%的速度推進,人口城鎮化率有望以年均1.5%—1.8%的速度推進。這樣,到2020年人口城鎮化率有望達到50%—55%,初步接近60%的城鎮化率。
按照上述增長速度,初步測算表明,到2020年,我國實際城鎮人口將達到7.3億左右,新增實際城鎮人口將達到3億左右,成為新增中等收入群體的“后備軍”。在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的條件下,這部分新增城鎮戶籍人口中的50%,大約1.5億人能夠進入中等收入群體行列。
?服務業主導的經濟轉型為中等收入群體提供就業空間
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有賴於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以美國為例,隨著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的經濟轉型,白領階層的規模從20世紀40年代的1000萬左右上升到20世紀70年代的5000萬,30年間擴大了5倍,1980年白領階層已佔全部勞動力的50%以上。
我國服務業提升空間較大。2011年,中國服務業比重為43.1%,服務業就業比重為35.7%,就業人口僅為2.7億,不僅低於發達國家水平,也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總體比較,我國服務業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個百分點左右,服務業就業比重低20—30個百分點。“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服務業比重5年間要上升4個百分點。如果消費主導的經濟轉型明顯加快,服務業比重每年提升1.5—1.8個百分點、服務業就業比重每年提升1.5—2個百分點,那麼:到2015年,服務業比重有望提高到50%左右,服務業就業比重有望達到40%以上﹔到2020年,服務業比重有望達到60%左右,服務業就業比重有望達到50%以上。按照這個預測,到2020年全國勞動就業人口大約為9.3億,其中在服務業就業的人口將不少於4.5億。
2011年,我國勞動就業人口總數為7.64億左右,服務業就業比重為35.7%,則就業人口僅為2.7億左右。測算表明,2011年到2020年,服務業將累計新增中等收入就業崗位1.8億個。國際經驗表明,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是白領階層和中等收入者的重要來源。2012年中國大學畢業生約為680萬人,到2020年累計新增大學畢業生將接近4000萬人。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將使這部分群體成為中等收入群體。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