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以寧活力解碼(圖)【3】--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綜合報道

  

厲以寧活力解碼(圖)【3】

■ 傅旭 劉泉

2013年04月12日00: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鐘聲何必似當年”

作為改革開放以來國內最早提出股份制的學者之一,厲以寧“厲股份”的名號久傳中國大地。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厲以寧就在不同場合積極呼吁進行所有制改革,倡導推行股份制。在1980年舉行的全國勞動就業會議上,厲以寧提出要對國有企業進行股份制試點,嘗試找出打破經濟體制弊端、提高企業活力、吸引社會投資的新途徑。然而,這一理論當時卻遭到一些人的不解和批判。厲以寧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力,但歷經磨難的他仍堅持股份制改革的主張不動搖,並在“六十自述”中表述心志:“落葉滿坡古道迷,山風蕭瑟暗雲低,馬兒探路未停蹄。幾度險情終不悔,一番求索志難移,此身甘願作人梯。” 

上世紀90年代,股份制終於被正式寫進中央文件,在全國全面推行。為此,2009年,在厲以寧80華誕(虛歲)這天,他榮獲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組委會認為,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最具代表性的經濟理論之一。

2005年春,中國第一份把民營等非公經濟置於與國有經濟同等地位的中央文件——《關於鼓勵、支持引導非公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即“非公經濟36條”)出台了,中國民營經濟迎來了發展的春天。這份文件最早的倡議者,也是厲以寧。

當年,厲以寧受托帶領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調查組到遼寧、江蘇、浙江、廣東等地進行調研,結果發現民營經濟在准入領域、融資、稅收、土地使用、對外貿易等方面遭遇到重重阻力。在厲以寧主持下,調查組於2003年第四季度形成了一份詳細的報告,呈交給全國政協,同時給時任總理溫家寶寫了一封信,並附上了這份報告。溫家寶於2004年初作出批示,委托國務院研究室和發改委牽頭起草了“非公經濟36條”。此后,全國掀起了一股以“鼓勵支持引導”民營經濟發展為重點的新一輪改革浪潮。於是,厲以寧又有了一個新的外號“厲民營”。

他還力主改革城鄉二元體制,是改革的重要推動者。在剛剛閉幕的兩會上,他既關心新一屆政府面臨的挑戰,也關心春運期間農民工乘車貴等民生問題。他說:“不聯系中國實際,經濟學是沒有出路的。”他的思維總是富有創新和前瞻性。

創新源於何處?源於實踐的理論才是常新的。正如他在《相見歡》中所寫:“邊城集鎮荒丘,大山溝,多半見聞來自廣交游。下鄉怨,下海戀,下崗憂,了解民情不在小洋樓。”而在《七絕·蘇州楓橋》中,他寫道:“鐘聲何必似當年,新事新風鬧市前,若是鄉民皆菜色,詩人能不帶愁眠。”1980年,在出席經濟體制改革會議期間,他以詩明志,表達求新求變、不拘一格、心懷天下、勇於擔當的情懷:“隋代不循秦漢律,明人不著宋人裝,陳規當變終須變,留與兒孫評短長。

聯系本文記者

傅旭
[留言][博客][微博]
分享到:
(責編:楊鐵虎)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