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詳解中國“癌譜”
“窮癌”發病率居高不下,“富癌”也增長迅猛,中國正處於從發展中國家高發癌譜向發達國家高發癌譜過渡的時期。導致中國癌症患者年輕化的原因有環境污染、不良生活方式與精神壓力過大等。與此同時,“癌情”洶涌的另一個因素是人口的快速老齡化
本刊記者/錢煒(發自廣東中山、北京)
2009年年底的一天,31歲的廣東中山市民“真水無香”(網名)又感到一陣強烈的惡心,跑到衛生間裡狂吐了一通。這種情況已持續了一個多月。由於從事保健品行業的工作,“真水無香”平時很注意保養身體,每天早餐吃雜糧,喝茶,煙酒不沾,每年定期體檢,從未檢查出過什麼大問題。這一次,她以為嘔吐可能是懷孕的征兆。可是,在當地一家以婦產科出名的醫院做了檢查以后,醫生勸她說:“姑娘,我可以負責任地說,你沒懷孕,還是去做個全面的身體檢查吧。”
在隨后一年裡,“真水無香”分別在兩家醫院做了幾次檢查,最終的結果是:直腸癌晚期。這令她一時間難以接受:“我過得這麼健康,就算再多的人得癌症,也不該輪到我頭上啊!”然而,她隻好接受了殘酷的現實,遵從醫生的建議做了手術,術后還恢復了工作。
可隻過了3個月,病魔就再度對她發起攻擊。當她來到中山市人民醫院腫瘤治療中心化療科就診的時候,科主任彭杰文發現,癌細胞已相繼侵入了這位年輕病人的肝和肺。
直到最近,“真水無香”才慢慢拼湊起自己得病的線索:雖然自己吃雜糧,但吃肉也比較多,再加上很少運動,身高155厘米卻胖達128斤。而在得病之后母親才告訴她,她的奶奶死於食管癌,外公死於肺癌,還有一個伯伯得了直腸癌。高脂飲食、缺乏運動,尤其是有家族遺傳傾向,這些因素加在一起,誘發了她的直腸癌。
“窮癌”與“富癌”
“真水無香”對自己患病原因的分析大體上是符合科學的。任何癌症的發生首先都離不開遺傳素質的因素,其次還和人的生活環境有關,這兩者在漫長的過程中協同作用,最終導致癌症的發生。因此,醫學家們常常使用“誘因”“導致”“誘發”等字眼來描述促使癌症發生的外部原因,其所指的不是癌症的直接病因,只是可以使人患癌的高危因子。
2012年9月,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研究所流行病學研究室主任喬友林等人在國際學術期刊《腫瘤學年鑒》上發表了論文《中國癌症歸因分析》。他們在文中指出,中國的總體癌症死亡中,57.4%都是可避免的。從發病的原因來看,其中慢性感染是導致癌症發病和死亡的首要原因,佔29.4%﹔佔第二位的是主動和被動吸煙,佔22.61%﹔其次是食用蔬菜、水果不足,飲酒,職業暴露與環境污染等各種因素。
實際上,導致癌症發生的不同誘因,最終產生不同類型的癌症。已有的研究表明,有一些癌症可以由長期慢性感染引起,如乙肝病毒(HBV)可能導致肝癌﹔幽門螺杆菌可以引發胃癌﹔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可導致宮頸癌等等。“一般來說,這些與長期慢性感染有關的癌症,多發生在經濟欠發達地區,這些地方往往自然環境惡劣、營養條件差、衛生水平低、生活習慣也不好,因此,多容易患此類癌症。由於以上這些特點,這類癌症往往被視為‘窮癌’。”全國腫瘤登記中心副主任陳萬青介紹說,“另一些癌症的發生往往與現代生活方式有關,所以它們被歸為所謂‘富癌’的范圍。”
“真水無香”所患的直腸癌被看做是一種典型的“富癌”,它近年來發病率明顯上升,在浙江、上海、江蘇等沿海地區的發病率增速已超過西方國家。在發病機制方面,結直腸癌與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受相關聯的基因影響,因而表現在生活方式上,常年高脂肪飲食、缺少膳食纖維攝入、久坐少動、不按時排便等因素都是這種癌症常見的誘因。
“真水無香”所在的廣東中山地區癌症種類的演變過程,對全國的情況很有代表性。據統計,從1970年到1990年的20年間,中國癌譜尚以發展中國家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為主﹔而從1990年到21世紀初,肺癌與乳腺癌明顯地后來居上,成為增幅最大的兩種癌症。根據《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以下簡稱《年報》)的分析,2009年,中國人患最多的癌症依次為肺癌、胃癌、結直腸癌、肝癌和食管癌,死亡最多的癌種第一位是肺癌,其次為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結直腸癌。
“這就是癌譜的變化。像肝癌、胃癌、食管癌、宮頸癌等屬於‘窮癌’,即在發展中國家普遍易得的癌症﹔而肺癌、結直腸癌、乳腺癌、淋巴癌、前列腺癌則被稱為‘富癌’,是發達國家常見的癌種。”陳萬青說,“中國目前的形勢就是‘窮癌’發病率仍居高不下,同時,‘富癌’也增長迅猛,處於從發展中國家高發癌譜向發達國家高發癌譜過渡的時期。”
在胃腸腫瘤專家、北京腫瘤醫院院長季加孚的科室裡,如今已經很少見到因胃癌前來就診的城市女性,大部分患者都來自農村。他的辦公室門外,永遠有看不完的病人在等待,與記者談論“癌情”,他很難安下心來細聊,“即使在國內,城市與農村的癌譜也不一樣。所謂‘窮癌’‘富癌’,本質上是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像跟中國經濟水平差不多的巴西、印度,他們的癌譜也跟我們有類似的特點。所以從癌譜的變化上來看,中國並沒有實現跨越式的發展,過去發達國家走過的老路,我們今天還是要重復地走,無法跳過去。”
專搞腫瘤流行病學的喬友林總結了一條規律:“窮癌”好預防難治愈,“富癌”難預防好治愈。他舉例說,像結直腸癌、乳腺癌、淋巴癌等“富癌”,沒有什麼獨特顯著的誘因,因此難以預防,但隻要發現及時,治療后一般都能存活較長時間乃至治愈。不過,喬友林強調,這一類富貴病也有一些共同的誘因——這也是“真水無香”自己總結出來的原因——高脂高蛋白飲食、缺乏運動。“因此它們也是可以預防的,辦法就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當然,與慢性感染造成的‘窮癌’相比,這更難做到。”
年輕化與老齡化
“真水無香”不是彭杰文遇到的第一個年輕患者。在中山市人民醫院的腫瘤病房裡,20年前根本沒有黑發人,但如今,幾乎每一間病房裡都住著一位30多歲或40多歲的患者。這個醫院的婦科腫瘤醫生黃瑾至今還記得,幾年前,有個19歲的高中生得了子宮癌,最終切除了所有的內生殖器官,造成終生不育。癌症發病年輕化趨勢,是很多一線醫生的共識。但更令醫療界感到痛惜和困惑的是,這些年輕的病人,相比同類癌症的老年患者,其病情都要來得更加險惡,治療效果也沒有老年人好。
《年報》上的發病年齡曲線提示著,中國癌症發病呈現年輕化趨勢,乳腺癌、肺癌、結腸癌、甲狀腺癌等癌症的發病年齡均低於此前的數據。最新數據顯示,全國35歲至39歲年齡段中,平均每10萬人中有87.07人會罹患癌症,而在40歲至44歲年齡段中,這一數字達到了154.53。
對於導致中國癌症患者年輕化的原因,腫瘤學家們的共識是:環境污染、不良生活方式與現代社會生活造成的精神壓力。季加孚舉例說,空氣中的PM2.5問題,是近10年才出現的。癌症的發展需要長期的過程,因此,對於今天已經五六十歲的人來說,這種空氣污染不會明顯增加他們患肺癌的風險。但試想,一個10年前出生的人,從他小時候起,就長期呼吸這種空氣,今后得肺癌的幾率肯定要大大提高。對此,季加孚很憂慮,“照目前這種環境污染的態勢,中國的下一代將迎來癌症發病高峰。”
也有人對癌症年輕化的說法持保留觀點。北京市腫瘤防治辦公室副主任王寧覺得,這首先與大家的印象有關,“醫生遇到1000個老年癌症患者,也不會有什麼特殊的感覺,而碰到一個二三十歲的年輕病人,立馬就記住了!”有數據顯示,北京居民各年齡段的癌症發病率曲線,與過去10年相比僅是整體上移,而不是提前,也就是說,各年齡段發病的人都在增多。王寧指出,從統計學原理來看,當一個樣本量足夠大時,小概率事件的出現次數也會相應增多。所以年輕癌症患者的出現,只是一個客觀現象,不宜將此定義為發病年齡提前。
不過,不論年輕化的說法是否成立,發病形勢嚴峻都是個不爭的事實。以北京的乳腺癌發病情況為例,王寧所做的對比圖顯示:1980年,北京市女性在45歲和65歲的兩個年齡前后最易患乳腺癌,而如今,發病高峰從45歲一直持續到65歲。從圖上看,原先是“雙高峰”,而現在已經連成一個“高平台”。
對中國“癌情洶涌”的解釋,陳萬青認為,更主要的原因,是與年輕化相反的一個因素:人口老齡化。在本質上,癌症是人體衰老的結果之一,老化是驅動癌症生長的代謝發動機,這已是科學界的共識。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美國一項醫學報告就發現:在80歲左右老年人的尸解中,1/4左右的人體內有惡性腫瘤,但這些老人生前都無與病症有關的任何症狀。他們的死亡,也是因於其他疾病或原因而致。換言之,老年人得癌症,可以看做是一種“自然的事”。
前列腺癌在美國男性中發病率第一,死亡率第二,一般多發於65歲以上的男性。中國過去一直是前列腺癌的低發國家。而到了2010年,前列腺癌竟上升到北京市男性癌種的第六位。上海1997∼1999年前列腺癌的發病率與1985∼1987年相比增加了3.5倍。王寧說,前列腺癌的增加,主要就與人口老齡化有關。“不過,前列腺癌的發生還與人種有關,美國裔黑人是高發人群,其次是白人,所以中國的前列腺癌盡管會增多,但恐怕仍不會發展到美國那個程度。”
《年報》顯示,中國人癌症的發病高峰在75歲∼80歲年齡組。“原先人的壽命沒有那麼長,癌症還沒有來得及發生,人就已經因其他疾病而去世了。而現在,中國70歲以上的老人越來越多了,癌症發生的幾率也就大大增加了。”陳萬青說,中國人口仍在不斷趨於老齡化,癌症發病率上升的勢頭還將持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