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標”消失:癌症成第一殺手
在中國,中山市是最早建立腫瘤登記點的地方之一,而於1959年就建立了全國最早的腫瘤登記點的河南林縣(現林州市)和中山市的情況類似,腫瘤防治工作的領先是由於當地是特殊的癌症高發區——食管癌在林縣有奇高的發病率。而江蘇省啟東縣(現啟東市)則以“盛產”肝癌而聞名,當地也早在1972年就建立了癌症登記報告制度。
如今,這些具有幾十年傳統的特殊癌症重災區似乎已經不再那麼受到關注,而一些民間人士根據近年來的公開報道繪制的“中國癌症村地圖”則為觀察中國的癌情提供了一個具體而形象的窗口。透過“癌症村”現象,中國的癌症發病情況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但是“癌症村”這種說法沒有出現在任何學術資料中。由於癌症的發生是病人的基因與所處的多種環境因素長期作用的結果,這使得任何具體癌症病例的歸因都變得非常困難。例如,即使經過數十年的跟蹤研究,中山地區鼻咽癌的病因尚未明確,那麼,那些個別村庄癌症高發的原因更是難以在科學上得到確認。
今年2月,國家環保部印發了《化學品環境風險防控“十二五”規劃》,其中明確表示,因受有毒化學品污染,個別地區出現‘癌症村’等嚴重的健康和社會問題。這被認為是承認存在“癌症村”現象的首次官方表態。事實上,中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原副主任、協和醫科大學教授楊功煥,在三年前所做的“淮河流域水污染與腫瘤的相關性評估研究”中,已經初步發現了淮河沿岸農村地區癌症發生與水污染的相關性。這可以看做是在學術上對“癌症村”現象迄今為止最為直接的解釋。盡管如此,翻開300多頁厚的《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並不能從這份來自官方的權威資料裡找到任何有關“癌症村”的描述。
從特殊的老牌“癌症縣”,到民間總結的“癌症村”,都只是中國洶涌癌情的“地標”。在廣大的城市地區,即使不看統計數字,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身邊罹患癌症的人越來越多。另一方面,近年來死於癌症的名人的名單在不斷拉長,也令人在唏噓之余,不時感受到癌症嚴峻的發病形勢。
就像“癌症村”所面臨的情況一樣,大都市裡令人胸悶的惡劣空氣,還難以在科學上被認定為癌症的元凶。但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的統計數據顯示,早在2007年,癌症就已超越心腦血管病成為北京市民的第一大殺手。該辦公室副主任王寧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說:“10年之內,(癌症的)發病率肯定下不來﹔10年之后能進入平台期就不錯了。”而對於目前中國排在第一位的癌症殺手——肺癌的發病形勢,媒體普遍引用北京腫瘤醫院專家的話說,預計到2033年,中國人肺癌的發病會出現“井噴”。
隨著癌症發病情況的日益嚴重,2003年,衛生部發布《中國癌症預防與控制規劃綱要(2004—2010)》,把加強腫瘤登記列入癌症預防控制的主要內容。自此,腫瘤登記工作開始全面受到重視。截至2012年,全國的腫瘤登記點達到222個,覆蓋人口約兩億。
就在今年1月中國腫瘤登記年報公布一周之后,美國癌症學會公布了該國的年度癌症統計報告。報告稱,美國2009年的總體癌症死亡率約為10萬分之173.1,比1991年最高峰時的10萬分之215.1下降了約20%。報告認為,美國的癌症發病率總體呈下降趨勢,這些數據“令人鼓舞”。
中國的情況則不容樂觀。陳萬青的預計和王寧不約而同,他說,“由於種種原因,未來10年,中國的癌症發病率與死亡率仍將繼續攀升。預計到2020年,中國每年的癌症死亡總數將達300萬左右,患病總數將達660萬。”腫瘤登記是國際公認的癌症信息收集方法,陳萬青說,由此建立起來的全人群癌症發病和死亡數據庫,是國家實施癌症防控必不可少的家底。如果家底不清,相關方針、政策、措施、評價等都無從談起。
在漫長的堅守中,中山市的腫瘤統計工作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認可。最近幾年,魏礦榮不斷地整理和發表手頭的統計數據。和在臨床上忙忙碌碌的同行們相比,他的工作遠離病人,卻更接近中國癌情的真相。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