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毅 50歲 北京 兒子因意外去世 失獨1年
兒子走后,我在家躺了將近一年。每天困了就睡一小時,醒一會兒,再睡。現在隻要出門我就要戴墨鏡,隔著墨鏡看世界,“我覺得心裡安穩一些”。
蓮花媽媽 59歲 武漢 兒子因他殺去世 失獨15年
兒子走后我搬了好幾次家,有新鄰居問起,我就編故事。說“我有一兒一女,兒子在國外呢”。但兒子走后我記性大不如前了,有時候我不記得自己編的故事,“經常露餡兒”。
孫秀琴 52歲 合肥 女兒因白血病去世 失獨3年
女兒臨走前抓著我們的手說:“爸爸媽媽,別放開我。”如果有兄弟姐妹,骨髓移植不到60萬元,我們是獨生子女,前后花了快200萬元。孩子走的時候真想跟她一起走,可我們還欠朋友幾十萬元,我們不能負了人家。
木子夫婦 63∼64歲 北京 兒子因腦出血去世 失獨9年
與多數失獨者不同,木子夫婦剪斷了與過去的一切聯系,“不管多好的孩子,隻要在父母前面走了,就是大不孝”。兒子出殯那天,木子在家親自下廚,做了一大桌菜。“我坐下來,告訴自己,我必須吃下去,我要好好活。”
劉弘芳 年齡不詳 成都 兒子因意外去世 失獨5年
有一次暑假,婆婆和丈夫都住院,兩個人的字,我一個人簽。丈夫住12樓,天熱得快瘋了,我一趟趟跑。在樓下,我看到一個8歲小姑娘在幫生病的媽媽打飯,“我一下子就哭了。”
這是一群孤獨的人,在生命的某一刻,永遠告別了“三口之家”。
他們大多生於上世紀50∼60年代,趕上80年代獨生子女政策嚴格執行的年代,人到中年卻遭遇獨子夭折,又因政策、身體等原因無法生育二胎。於是,生病和養老,成為他們多數人心頭一塊沉得卸不掉的石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