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獨家庭現狀調查:身心受重創 病榻間相依為命【4】--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滾動新聞

失獨家庭現狀調查:身心受重創 病榻間相依為命【4】

2013年01月22日06:29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怎樣對待失獨者真正考量一個國家的文明

  中國有句古話:養兒防老。老去,是失獨父母們更不願觸及的領域。

  “人一老,病多,更容易寂寞。將來死了,怕是連個撒骨灰的都沒有。”蓮花媽媽說。

  失獨家庭的養老問題十分嚴峻。據先鋒了解的情況,絕大多數失獨者屬於中低收入群體,部分則是因病致貧。

  “在北京、上海和江浙地區,失獨家庭的經濟訴求可能相對低一些。在廣西、陝西、江西等中西部地區,不少失獨家庭面臨的經濟困難十分迫切。”先鋒說。

  中國青年報記者初步統計發現,在受訪的失獨家庭中,其經濟來源一般分退休金和政府特扶金兩塊。東部地區每人每月的收入一般在2000元上下,西部地區每人每月收入不足或剛剛超過1000元。而他們的養老願望是:雙全夫婦希望居家養老,請保姆照顧﹔僅余一位的失獨老人,希望住進專門接收失獨者的養老院。

  無論哪種願望,都需要經濟實力做后盾。

  木子夫婦是其中的“幸運兒”。2008年,他們開始為自己的晚年打算,老兩口做了一個重大決定——借了10萬塊錢蓋房子。如今,木子夫婦靠出租幾間屋子生活,“加上政府的補助,夠生活了。老兩口也花不了多少。”

  對另一些失獨家庭來說,養老則意味著一場節衣縮食的考驗。

  哈爾濱的劉芸,停用手機的一個考慮是“省錢”,“這樣,每月300元就夠花了”。一位失獨的老人,每年要打兩針血栓通,他說:“醫院的要22元一支,太貴。我自己在藥房花6塊錢買一支,在小區診所加7塊錢就打了。”

  日前,國家人口計生委表示將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不動搖,同時逐步完善政策,下大力氣解決好計劃生育家庭的現實問題,解決好有特殊困難的計劃生育家庭問題。《中國計劃生育條例》第27條也規定:獨生子女發生意外傷殘、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養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給予必要的幫助。

  近年,隨著失獨家庭作為特殊的計劃生育家庭進入公眾的視野,政府的幫扶力量在不斷積聚。

  2007年,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扶助制度在全國10個省市試點,並逐步向全國推行。現在,北京、重慶、廣東、福建、陝西、甘肅等地方政府,對失獨家庭均有不同數額的補助,具體金額每人每月200元∼1600元不等。

  “經濟扶助的確能解決一部分問題,但他們的需求更多是精神性的。”徐坤說,“比如,很多失獨老人希望能有專供失獨者的養老院。”

  在這一群體眼中,盡管普通養老院的大門一直敞開,但部分失獨者由於沒有“擔保人”簽字,無法完成規定的入院手續﹔更多失獨者拒絕的理由是:“看到別人有孩子來探望而我們沒有,會難受。”

  “如果一個失獨家庭是屬於‘政策性獨生子女風險家庭’,那麼以政府力量,來解決他們老難所養、老難所醫、老難所依、老難善終的‘四難’問題是完全合理的。”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表示。

  2012年年底,一項題為“社會應該怎麼救助失獨者”的網絡調查顯示,670名參與者中,近八成認為應推行政府主導的失獨者家庭社會保障機制,六成認為應放寬對失獨者的領養條件,近五成認為應提高對失獨者的養老保險投入,近四成認為應組織專業人員加強心理救助。

  “我希望有專門的組織可以投靠,平時一起排解排解,逢年過節,能組織我們外出旅游、散心,費用我們可以自理。”蓮花媽媽說。

  王梓毅的想法是,希望給全國每一位失獨老人都辦一張“愛心卡”。“很多失獨者不願意待在原來的地方,因為那裡的每條街道、每個角落都在提示著過去。”他說,希望憑借這張愛心卡,失獨者能入住外省市的養老院。“還希望養老院裡能提供食堂和娛樂設施,讓同命人能湊在一起找樂。”

  面對失獨者的不同養老需求,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建議,政府不妨提供更多樣的選擇空間。“依托社區的家庭養老也是一種模式。社區為老人提供齊全的生活設施、娛樂設施和醫護志願者的團隊,讓老人在享受照料的同時,融入社區,進而重新融入社會。”

  “失獨問題絕不僅僅是計生問題,解決起來也離不開全社會共同的關愛與幫助,如何幫助他們,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他們,真正關乎社會穩定,也真正考量著一個國家的文明。”國家計生委原巡視員、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原理事長苗霞總結道。 ( 本報記者 王夢婕 實習生 張昢昢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失獨人士均為化名)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責任編輯:仝宗莉、盛卉)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