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對“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採訪活動作出重要指示

習近平對“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採訪活動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牢記黨的初心和使命牢記黨的性質和宗旨,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偉大長征精神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不斷砥礪前行的強大精神動力。【詳細】

跟著記者 去現場

舍家為國,追尋紅色的遠征

   中復村是當年紅九軍團長征的“零公裡處”。如果不是親自來到這裡,很難想象,85年前,從這裡出走的一代人,帶走了行囊和生命,卻留下信仰,至今照耀著后人。

   不同於血戰湘江的殘酷、四渡赤水的快意,閩贛兩省是當年紅軍長征集結的出發地,發生在這裡的許多故事缺少驚心動魄的細節,但它們無不提示著一個最根本的問題:為什麼選擇追隨紅軍?

   事實上,選擇誓死追隨的人,多數心裡都還有牽挂。為何仍有人舍家為國,前赴后繼? 【詳細】

那些犧牲,需要被永遠銘記

   橫斷山脈的大河險灘、崇山峻嶺、茫茫草原上至今還留著紅軍長征的印記。在這些印記中,我們感受到那震撼人心的犧牲精神。英雄不問出處,但英烈需問歸處。真正的英雄,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紅原縣日干喬濕地,當年被稱為“死亡之海”。這裡聳立著一座紅軍過草地紀念碑,碑的底座上有一面這樣寫著: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種深刻的悲劇意味:播種,但不參加收獲。這就是民族脊梁。他們歷經苦難,我們獲得輝煌。 【詳細】

長征路上,見証信仰的力量

   紅軍與群眾血肉相連、同生死共患難。正如湖南汝城“半條棉被”的故事,我有一條被子,也要分半條給你。這是共產黨人的信仰,也是共產黨人的初心。

   為什麼紅軍能夠實現偉大轉折,進而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我想,除了因為在實踐中找到了正確的道路,還因為紅軍來自人民,一切為了人民,他們堅守為人民謀福利的信仰,得到了最廣大的民心,獲得了最強有力的支持。而這,正是中國共產黨能夠絕地逢生、屹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所在。 【詳細】

鐵的紀律,化為軍民魚水情

   蘇區的紀律建設一直抓得很硬。早在1931年9月,鄂豫皖蘇區便基本形成了以黨的監察機構和蘇維埃政府的監察機構為主體的監察組織系統,革命法庭下還設有國家公訴處。

   鐵一般的紀律與鐵一般的執行,盡化作百姓對紅軍的似海深情。“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一尺布拿來做軍裝”,婦女組成縫衣隊和洗衣隊,兒童分組分班給紅軍拾柴火……

   愛民如天,與民相依,把根深深扎在廣大人民群眾之中,怎會不枝繁葉茂、生生不息?當年紅軍的勝利密碼,永遠不會失靈。 【詳細】

一路尋訪 一路感動

   在會寧縣中川鎮大墩梁村,紅軍烈士紀念碑巍峨聳立。離紀念碑不遠,蒼鬆翠柏掩映之中,紅軍烈士之墓庄嚴肅穆。

   大墩梁村村民說,烈士墓墓碑處當年是一口枯井。戰斗過后,由於犧牲的紅軍將士太多,烈士遺體無法一一清理,有很多就地掩埋在犧牲的山坡上。

   如今的大墩梁,綠樹遍野,生機盎然。在烈士紀念碑前的台階上,一株株鮮紅的七瓣花燦爛盛放。 【詳細】

會師,宣告再一次出發

   從江西於都到甘肅會寧,記者再走長征路畫上了圓滿的句號。當人們沿著先輩們的足跡踏上長征路,講述長征故事、弘揚長征精神時,長征這座精神豐碑在人們心中越樹越牢,長征精神的種子不斷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在甘肅會寧的會師紀念館裡,有人唱道:“夢和初心的隊伍從腳下開拔,一條長路越走越寬闊,希望的田野開滿了鮮花……”今天,每個人迎著復興的曙光朝著夢想進發,我們黨領導人民繪就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新畫卷也在徐徐展開。 【詳細】

一罐水,讀懂“魚水情深”

   不到西北,不知水貴。這一天,記者來到寧夏固原市彭陽縣喬家渠。

   “紅軍馬不停蹄從彭陽縣城趕到喬家渠,走了幾十公裡,大家當時喝的就是這些澇壩水。”彭陽縣史志辦工作人員李靜指著道路兩側溝裡的水坑說。

   澇壩,就是露天蓄水池,水源多來自雨水。

   眼下的喬家渠滿目翠綠,道路兩側深溝裡水源若隱若現。然而,當年紅軍長征路過這裡,黃土遮天蔽日,澇壩水的水質遠不如現在,不但渾濁,還有很多蚊虫…… 【詳細】

那血與火的歷史 我們永不會忘記

   85年前,紅軍開始了二萬五千裡長征,那是一次改變中國命運的征途。今天,我作為一名“85后”記者,登上寧夏六盤山,沿著革命先輩當年的足跡再走長征路,重溫那段崢嶸歲月,向血與火的歷史致敬。

   沿六盤山上一條二點五公裡的紅軍小道出發,蜿蜒曲折,不斷攀登。沿途一組組生動逼真的雕塑,向我們講述著當年紅軍長征的壯舉,將士們浴血奮戰、斬關奪隘、走向勝利的歷史,仿佛就在眼前。 【詳細】

星星之火,這樣在涼山燎原

   街頭路燈,都是紅星形狀﹔在冕寧紅軍長征紀念館,每一位冕寧籍革命先輩的介紹前,亮著一顆紅星。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史志辦主任王大釗說,紅星象征著革命。紅軍北上后,冕寧當地的革命斗爭,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生動的實踐。

   “索瑪花兒一朵朵,紅軍從咱家鄉過﹔紅軍走的是革命的路,革命的花兒開在咱心窩……”就這樣,紅軍把革命的火種播撒在長征路上各族人民心中,點燃了中國革命勝利的朝霞。 【詳細】

“大渡橋橫鐵索寒”:瀘定橋斷想

   84年前,絕境中的紅軍,面對滔滔大渡河,面對河岸頑抗之敵,選出22名勇士擔當飛奪瀘定橋的先鋒。勇士來自英名赫赫的紅四團,都是自願報名。

   瀘定橋隻有短短100米,在萬裡征途中,似乎可以忽略。然而,那一刻,中國革命的成敗系於這100米,系於22名紅軍戰士的勇氣和信念。橋板被敵人抽走,剩下的鐵索是滾燙的,守橋的敵軍氣急之下在橋頭瘋狂縱火,是勇士們用血肉之軀,沖過鐵與火的封鎖,突破槍林彈雨,以超越生命極限的壯舉,打開了通往勝利之路。【詳細】

長征故事

   1928年3月,毛澤東率工農紅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來到沙田鎮。革命隊伍初創期,一些干部戰士出現的違紀事件,讓毛澤東同志憂心忡忡。為老百姓打天下的工農紅軍,如何才能得到老鄉的信任?創建初期的革命軍隊,如何才能步調一致整齊劃一?統一紀律才能贏得勝利!在萬壽宮后殿左廂房的油燈下,毛澤東連夜起草出“三大紀律 六項注意”。【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