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那些犧牲,需要被永遠銘記

2019年08月20日08:55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橫斷山脈的大河險灘、崇山峻嶺、茫茫草原上至今還留著紅軍長征的印記。在這些印記中,我們感受到那震撼人心的犧牲精神。
  在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廣場,22個石碑隻有5個刻有奪橋勇士的具體姓名。講解員夏芸說,這是為了紀念飛奪瀘定橋的22個勇士,大部分戰士至今無法找到,但他們從未放棄尋找。
  爬雪山過草地,是紅軍長征途中最為悲壯的行程之一,非戰斗減員數量超過萬人。在紅原縣刷經寺鎮亞休村山腰,我們見到了一座烈士墓,墓碑上寫著“工農紅軍烈士之墓”。當地村民說,這個墓是從山頂遷下來的。亞休村村口的石碑上這樣介紹——紅軍烈士墓位於紅原縣南部的亞克夏山山口上,海拔4800米,距刷經寺鎮北13公裡,該墓是為紀念當年長征時在此犧牲的紅軍指戰員而建。
  紅原縣刷經寺鎮亞休村原村支書范華亮告訴我們,她小時候還常聽村裡老人講起紅軍翻山的情形——山路上不時坐著或躺著紅軍戰士,有的永遠“睡著”了,他們骨瘦如柴。
  在亞休村,村裡黨員每年都要前往烈士墓,以各種方式紀念那些長征中犧牲的英雄。今年7月1日,記者也正好碰到他們揮舞著黨旗,沿著當年紅軍翻亞克夏雪山的路,在山腰處開展活動,接受紅色教育。
  “我們不能忘記他們,今天的我們還要繼續奮斗,這個小山村還要進一步振興。”范華亮說,這樣才不會辜負犧牲在當地的先烈。
  紅軍長征在四川期間,茫茫草地讓紅軍付出了更加巨大的代價。1935年8月,紅軍開始踏上征服草地的艱難歷程。在阿壩州,紅軍當年走過的鬆潘大草地包括如今的鬆潘縣、紅原縣、若爾蓋縣等地。
  若爾蓋縣一位名叫供產的紅軍后代告訴我們,他的父親謝金鐘在包座戰斗中負傷,倒在戰場,等他醒來,紅軍已離開。謝金鐘便以木匠身份為掩護,在若爾蓋縣求吉鄉周邊活動。供產說,父親在世時,每逢清明節,總是在碗裡放些面塊,旁邊還放著一把木工彎尺,進行祭奠。供產長大才知道,父親在祭奠兩個人:一個是陷進沼澤地的年輕小戰士,他是跟父親一起在南充加入紅軍的小老鄉﹔一個是父親的木工師傅。
  “父親一直沒有忘記那名小戰士,我們今天也不能忘記那些犧牲在雪山草地上的先輩們。”供產說,他們雖然不是在轟轟烈烈的戰場中犧牲,但這種犧牲仍然要永遠銘記。
  在若爾蓋縣班佑鄉,我們還見到一座名為“勝利曙光”的雕像。一群紅軍戰士或坐著、或躺著,環繞在刻有“中國工農紅軍班佑烈士紀念碑”的石柱周圍,不遠處是一位拿著望遠鏡的指戰員。
  雕像的底座,刻著摘自《王平回憶錄》的字句:……我用望遠鏡向河對岸觀察,那邊河灘上坐著至少有七八百人。我先帶通訊員和偵察員涉水過去看看情況。一看,唉呀!他們都靜靜地背靠背坐著,一動不動。我逐個察看,全都沒氣了。我默默地看著這悲壯的場面,淚水奪眶而出……
  英雄不問出處,但英烈需問歸處。真正的英雄,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紅原縣日干喬濕地,當年被稱為“死亡之海”。這裡聳立著一座紅軍過草地紀念碑,碑的底座上有一面這樣寫著: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種深刻的悲劇意味:播種,但不參加收獲。這就是民族脊梁。他們歷經苦難,我們獲得輝煌。(記者 周相吉)
 

(責編:陳千禧(實習生)、劉融)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