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談如何長期深入做好節水工作——
提高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議政建言)
圖為北京密雲水庫。 |
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遵循確有需要、生態安全、可以持續的重大水利工程論証原則,立足流域整體和水資源空間均衡配置,科學推進工程規劃建設,提高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
未來一段時期,如何做好節水治污工作、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切實提高水資源利用水平?幾位全國政協委員圍繞這一話題,發表了意見建議。
——編 者
堅持節水優先 實施科學調水
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仲志余委員:
南水北調工程受水區是我國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地區。自通水以來,受水區水資源短缺狀況極大緩解,生態環境質量有效提升,生活用水水平大幅改善。但受水區節水工作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仍然存在,應繼續推進受水區節水工作,分步實現南水北調工程東中線既定的節水目標。為此建議:
重點深入推進農業、工業、城鎮等領域節水,以灌區節水改造為重點實現農業節水提效﹔以工業園區和高耗水工業為重點,加強工業用水全過程管理﹔以城鎮供水管網改造和節水器具推廣為重點,大力推進城鎮節水降損。
綜合運用多種政策手段協同推進。首先要加強管控。加快國家節水立法進程,強化節水執法監管,加大節水違法懲戒力度。將節水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文明城市、單位等各類考核評估體系。建立健全面向政績考核的用水節水統計制度,推進用水節水統計工作法制化規范化。健全“以水定城、以水定業”為導向的用水總量精細化管控體系,將控制指標落實到不同水源、行業和重點用水戶。強化節水督查和問責,明確取用水在線監控責任主體及監控數據的法律效力。
其次要優化市場調節。探索建立取水權有償取得制度,突出水資源稀缺屬性﹔鼓勵各種形式的水權交易,盤活取用水指標存量,滿足區域和用水戶高質量發展用水需求﹔全面深化水價改革,合理定價再生水,合理提高工業水價,建立與節水指標聯動的水價、水資源費(稅)動態調整機制。完善財稅金融激勵機制,落實節水財政獎補和稅費優惠。
水利部調水管理司司長朱程清委員:
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應扎實推進科學調水,全面提高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為此建議:
組織開展已建調水工程后評估工作。對已建重大調水工程規劃、建設和運行情況進行全過程系統評估,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運用好我國重大調水工程的寶貴經驗。
深入分析調水工程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緊密結合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水情變化趨勢等,科學研判把握水資源長遠供求趨勢,明確我國水資源宏觀配置的方向和任務。
深入踐行“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原則。堅持節水優先,把節水作為受水區的根本出路,促進受水區長期深入做好節水工作。強化水資源承載力剛性約束作用,把是否充分節水作為外調水的前置條件嚴加監管,推動供水結構的科學配置。
遵循“確有需要、生態安全、可以持續”原則,深化重大調水工程論証。科學構建相關評價指標體系,深入論証調水工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技術經濟合理性,加強多方案比選論証﹔創新工程建管體制機制、籌融資模式,確保調水工程持續健康運營。
加強水資源統一調度管理。建立健全水資源調度管理制度,規范調水行為,實現有序調水、精細調度,全面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
抓好節水治污 促進生態環保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谷樹忠委員: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博大精深,“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寓意深遠,是新時期我國水治理工作的根本遵循。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扎實做好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工作。
著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辯証、發展地認識人水關系,落實“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的要求,實現人水和諧﹔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地域、全要素、全過程地推進生態環境系統保護修復治理,系統改善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
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依法治水,嚴格執行水資源管理制度、水污染防治制度,堅決杜絕浪費水資源、污染水環境、破壞水生態等行為。加大涉水法律法規執法力度和違法懲處力度,讓用水者不敢違法。
建議加強各級黨委對水資源集約利用、水環境保護治理、水生態保護修復、水災害系統防治的統一領導,加強各級政府對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災害等相關工作的統籌協調,加強節水城市、節水機關、節水學校、節水農業等建設,建設高水平的水友好型社會。加強水治理領域的國際合作,加強國際河流治理合作,促進各國經驗交流,共同提升全球水治理能力與水平。
水利部鬆遼水利委員會副總工程師李和躍委員:
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和水生態損害是目前制約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瓶頸,節水也是解決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和水生態損害的有效途徑。把節水作為受水區的根本出路,長期深入做好節水工作。為此建議:
提高對於節水的思想認識,把節水作為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配置、調度的前提。全面加強對社會公眾的宣傳教育。堅持系統思維,充分認識節水和治污是辯証統一的關系,兩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節水可以推動治污、治污可以促進節水。
深入實施國家節水行動。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提高各領域用水效率,減少污水排放量,協同推進節水、治污和資源化利用。深化各項體制機制改革,引導和推動合同節水管理模式,充分發揮社會資本在節水治污領域作用。加強節水各項保障措施,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盡快明確水資源開發利用紅線,水生態保護控制紅線,把節水優先納入嚴重缺水地區的政績考核,選取地下水超採區、生態環境脆弱的典型地區進行先行先試,探索出一套符合實際、行之有效、可以復制推廣的經驗和做法。以水資源的剛性約束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水資源支撐。
進一步提高水資源利用水平
青海大學校長王光謙委員: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十四五”時期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為目標,以優化水資源配置體系、完善流域防洪減災體系為重點,統籌存量和增量,加強互聯互通,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建議以國家水網建設為抓手,提高水資源利用水平。
科學定量區域水資源需求是規劃建設國家水網的基礎。科學評估生態保護前提下的區域可用水資源量,准確把握農業生產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水資源需求,在做好再生水和非常規水資源挖潛規劃的前提下核算區域水資源需求量,是統籌規劃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和國家水網建設的基礎。
調水工程集約供水是大幅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的關鍵。在充分節水的前提下,南水北調和國家水網有目的性地向城市群和大型灌區新增供水,借助增量水資源,通過用水政策、定價機制、節水技術、規模經營等方式實現集約供水和節約用水,可顯著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在光熱條件優越的西北地區開發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既有利於保証外調水的高效利用,又可通過新增灌區與東部地區的耕地佔補平衡拓展東部城市群的發展空間。
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原所長李琳梅委員:
我國是水資源嚴重短缺國家,沿海地區特別是北方沿海的缺水形勢依然嚴峻,地下水超採、水生態損害、水環境污染等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海水淡化是開源增量技術,可有效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彌補水資源缺口。
將海水淡化作為沿海缺水地區的主要增量水源和南水北調工程的有益補充,將解決工業和城市居民用水,優先保障民生和實現高質量發展,並進一步拓展其在水資源品質升級、水污染治理、水環境保護上的作用,助推生態文明建設。為此建議:
提高戰略定位,構建多元供水保障體系。從解決區域性水平衡問題、保障國家水安全的角度,提高海水淡化戰略定位,將海水淡化水作為主要增量水源納入地區水資源配置體系,構建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引調水、海水淡化水、再生水等在內的多元供水保障體系。
統籌發展布局,因地制宜推進海水淡化規模化利用。發揮海水淡化產業發展部際協調機制作用,理順海水淡化產水、輸水、用水等各個環節。在沿海缺水地區因地制宜布局實施自主大型海水淡化示范工程,推動海水淡化在沿海規模化利用。鼓勵將海水淡化技術拓展應用到污水處理等領域。
《 人民日報 》( 2021年06月10日 1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