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閩西長汀中復村的鐘宜龍老人家中,一副門聯格外顯眼:“要想紅旗飄萬代,重在教育下一代”。門聯向內,是一個簡陋的紅色家庭展——3年前,已近九旬的老人將大半生積累的紅軍故事打印成紙,貼在瓦牆上,以此勉勵后人。
中復村是當年紅九軍團長征的“零公裡處”。如果不是親自來到這裡,很難想象,85年前,從這裡出走的一代人,帶走了行囊和生命,卻留下信仰,至今照耀著后人。
在“記者再走長征路”活動中,第一路小分隊沿著江西、福建和廣東三省,探尋當地和長征有關的記憶。不同於血戰湘江的殘酷、四渡赤水的快意,閩贛兩省是當年紅軍長征集結的出發地,發生在這裡的許多故事缺少驚心動魄的細節,但它們無不提示著一個最根本的問題:為什麼選擇追隨紅軍?
行走在閩西紅色故土,這個問題如影隨形。在中復村的紅軍橋頭,有一條高約一米五的刻痕,這是紅軍招兵的最低門檻:一支長槍加一柄刺刀的長度,可以確保新兵背得起槍、走上戰場。當年,為了夠到這條刻痕,有人往草鞋裡塞紙,有人踮起腳尖,更有人干脆半夜起來,偷偷將線改矮,“騙”進紅軍隊伍……
后人賦予了這條刻痕一個悲壯的名字——生命的等高線。據記載,在參加長征的8.6萬中央主力紅軍中,有2.6萬閩西兒女,然而到達陝北時,這支隊伍僅存2000多人,長征每一華裡就有一位閩西兒女倒下。
事實上,選擇誓死追隨的人,多數心裡都還有牽挂。當年紅軍橋上,來自中復村的17位熱血青年一同報名參加紅軍,他們在出發前跪地起誓:誰活著回來,誰就要為他們的父母盡孝。
即使知道越過這條線即完成了向死而生的選擇,為何仍有人舍家為國,前赴后繼?
中復村的紅色文化講解員鐘鳴同時也是一名紅軍后人,他告訴我們,當地百姓向來不懂“主義”二字,但當看到窮苦的人分到了田地,備受欺辱的人得到撐腰,他們便萌生了最朴素的信仰,那就是跟著共產黨找出路。“盡管知道會有犧牲,但對於當地百姓來說,幸福時光是紅軍用犧牲換來的,值得用生命去捍衛。”鐘鳴說,大家都懂得,這是要千千萬萬人付出犧牲的事。他說,這就不難解釋,如今走進長汀一些村庄,為何幾乎家家戶戶都能翻出一本烈士証。
隨著主力紅軍出發的青年農民,最終將信仰變成武裝。湘江戰役中,6000名閩西子弟組成的“絕命后衛師”紅三十四師為掩護主力紅軍突圍,與數十倍於自己的敵人殊死搏斗,幾乎全數犧牲。
而留在這裡的人則將信仰銘刻進石碑。當我們回到位於閩贛交界的長汀縣四都鎮紅都村,郁郁蔥蔥的山林中一眼可瞥見一方青石碑。那是1933年福建省委為58名烈士立起的墓碑,是目前發現的時間最早的蘇區烈士紀念碑。1935年,主力紅軍長征后,國民黨展開瘋狂報復,村庄被洗劫一空的同時,墓地也被損毀。匪徒走后,當地百姓含淚扶正墓碑,重新安葬遺骨,並種上茅草、荊棘,最終將墓地保存下來。
在一旁作為講解員的四都鎮文化站原站長賴光耀告訴我們,幾十年來,他一直在努力確定烈士身份和他們的生平事跡,為此四處奔波採訪。在長汀,許多紅軍后人堅守祖輩的信仰,繼續發揚著紅色文化。
站在紅土地上,望著青石碑,人們的思緒會不由自主飄到85年前。當年,一代人踏上追尋信仰的遠征,而如今,一代人在這片土地繼續書寫著信仰。(記者 吳劍鋒)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