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4月2日电 题:“国际大洋发现计划”349航次揭开南海形成之谜
中新社记者 许婧
“我们首次获取了南海中央水深4000米深海海盆的岩芯纪录,仅从船上的初步分析看,就已获得多项重大新发现,成功实现了航次的科学目标。”南海大洋钻探科学家、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李春峰教授2日在上海介绍了作为新十年科学大洋钻探首个航次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349航次(英文简称IODP349航次)取得的重大突破。
在历经62天紧张而忙碌的科学钻探工作后,由中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持的IODP349航次3月30日在台湾基隆港靠岸,李春峰相信此次钻探任务实质性地推动对南海深部过程的科学认识,揭开南海形成之谜,同时也提升中国科学家在深海地球与生命交叉研究领域的综合水平。
李春峰说,刚刚圆满完成的大洋钻探航次主要是取芯、测量工作,全面的科学研究还需要好几年。但仅从船上的初步分析看,至少已经获得多方面重大发现:
一是首次获得南海形成年龄的直接证据,初步标定了不同站位处的南海东西两大海盆的年龄;二是发现南海形成过程中有多期次的大规模火山喷发,此项发现为研究海山的形成原因,以及海底扩张如何停止的历史过程,提供了全新的线索;三是发现南海深海盆反复变化的沉积历史。南海是个边缘海,周边陆地和岛屿送到海里的大量沉积物,此次钻探发现了大规模的浊流沉积,和多期次的钙质超微化石沉积交替出现,还在大洋玄武岩基底上发现有数十米厚的黄褐色泥岩,表明南海形成之后有过复杂多变的沉积环境,成为研究南海、乃至西太平洋演变历史的宝贵证据。
尽管早已知道南海形成的奥秘就隐藏在深海盆地之下,但受科技条件限制,长期以来南海的深海盆地一直是科学考察的盲区。李春峰说,近三、四十年来,对于南海大陆架和陆坡海底已经进行了大量科学考察,各国所打的石油钻井就超过4000口,而南海中央水深超过4000米的深海盆地却从未钻探。349航次正是第一次利用国际最先进技术,探索南海深海盆地的演变历史。
据介绍,在此轮南海大洋钻探中,一共完成了5个站位的取芯,如同在海底打下了5颗“金钉子”,获取了具有极高科学价值的岩芯,还完成了2个站位的地球物理测井工作。钻探深度共4317米,其中沉积岩取芯1503米,基底玄武岩取芯100米,最大井深1008米。来自11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32位科学家通力合作,初步完成了大量的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微生物等多科学测量和分析工作。 (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