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18日15时30分,随着一套1070米的锚系从大洋深处回到船上,“海洋六号”历时两天半完成大洋32航次6套锚系的全部回收任务。
据首席科学家刘方兰介绍,回收6套锚系并新布放5套锚系是大洋32航次第一航段海山区环境调查任务的“重头戏”。这次回收的6套锚系是2013年同期布放在采薇海山区西北部的,其中3长3短,最长的1070米,最短的18米。这6套锚系通过一年期间深海“值守”,采用单点海流计、沉积物捕获器、温盐深测量仪和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等设备获取不同深度的海洋环境数据、水样和生物样品。同期,“海洋六号”新布放了1套短锚系,还将在采薇海山区东南部和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布放4套锚系。这也是履行富钴结壳勘探合同义务,开展海山区环境监测与基线调查的重要内容。
由于锚系收放要求在海况较好、天气晴朗的白天进行,而且操作风险高、难度大,“海洋六号”临时党委高度重视这6套锚系能否完整、安全地回收,成立了专门工作组,并通过组织学习讨论形成一套安全可靠的作业流程。由于准备充分,协作密切,整个锚系回收与布放进展非常顺利。
6套锚系收回后,科考队员对其相关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和电池更换等现场处理,并将沉积物捕获器收集的样品固定保存以便带回海洋生态与环境实验室进行下一步分析。这些观测和分析资料将使深海海山立体观测系统更为完善。
(来源:国土资源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