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4日从中国国家海洋局获悉,执行中国大洋第30航次第二航段任务的“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18日在中国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成功获取3大块柱状碳酸盐块和一段碳酸盐“烟囱体”,有望成为该区域发育热液碳酸盐区的重要证据。
海底热液区中的热液硫化物是一种日益受到国际关注的海底矿藏。在海底喷发的富含硫化物的热液与周围的海水混合后,很快产生沉淀变为黑烟。由于矿液与海水成分、温度的差异,形成浓密的黑烟,遇到冷的海水后迅速降温,带出的矿物质结晶而形成烟囱状,高度可达10米,耸立于海底,根据颜色称之为“黑烟囱”或“白烟囱”。
据介绍,本次获取的样品包括碳酸盐及其“烟囱”和钙质软泥,包括一个完整的碳酸盐“烟囱体”。该“烟囱体”内部具有很好的环带状构造,表面有一些小的分支及其孔洞以及生物的附着物,初步推断其与低温热液活动相关。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大洋航次在西南印度洋抓取到的第一个较为典型的碳酸盐“烟囱体”。
中国大洋第30航次首席科学家陶春辉表示,2008年中国大洋科考就在该区域附近取到过大量的碳酸盐样品,但至今没有获得与热液活动相关的确凿证据。这次获取到“白烟囱”,对于研究该区域碳酸盐与热液活动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记者罗沙)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