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大洋第30航次第三航段开展电视抓斗作业

2014年03月27日10:10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大洋第30航次第三航段开展电视抓斗作业

  中国海洋报讯(记者 高 悦 通讯员 李英)3月20日,中国大洋第30航次第三航段在我国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进行第一次电视抓斗作业,科考人员通过电视抓斗采集到类型丰富的岩石和热液固结碳酸盐样品。其中,采集物中包括一些形似牙齿的样品。

  据科考队地质组组长吕士辉介绍,这些样品为覆结碳酸盐结壳,最大厚度为10公分~20公分。结壳表面有固结,说明那里现在或曾经出现温度异常。随后,科考队又进行了两次抓斗调查作业,每次抓斗作业时间约3小时。3次采集的样品均来自合同区水深1700多米处,位置相差几公里。其中,第二次抓取的样品多为沉积物;第三次抓取到了两类完整样品,共5块,大小在15公分左右。经初步分析,一类是蚀变较严重的堆晶体橄榄岩,另一类上半部分是堆晶体橄榄岩、下半部分为辉长岩。

  据大洋第30航次首席科学家陶春辉介绍,此次在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张洋中脊上采集到的岩石样品对于研究大洋岩石圈岩浆的演化、岩石类型的组成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初步判断,该区块具有与地形相匹配的拆离断层特征。这些样品将有助于研究断层与热液活动成因的关系,以及该区域的区域构造特征。

  目前,大洋第30航次第三航段在合同区进行作业的时间过半,任务量也过半。经过全体科考队员的努力,取得了预期成果。截至目前,科考队在近3000米水深发现了4处热液区,利用定点温盐深仪新发现了2处热液异常,成功在勘探合同区开展我国首次中深钻作业。其中,在碳酸盐区钻取了1.8米长岩芯,观察到热液蚀变现象,为该区域大范围固结碳酸盐成因提供了解释。此外,科考队还利用“海龙”号无人缆控机器人在龙旂热液区进行了高精度调查作业,拓展了热液区的调查范围,获得了热液区精确位置的硫化物、氧化物、玄武岩和微生物样品。

  “大洋一号”船计划于4月6日靠泊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靠港期间,第三航段的队员将与参加第四航段的人员轮换,各专业组也将进行仪器设备交接和电缆、油料、淡水、蔬菜等物品的补给。“大洋一号”船预计将于4月11日再次起航,执行第四航段科考任务。

(来源:海洋局网站)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