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25日电(记者罗沙)记者25日从国家海洋局获悉,我国“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于近日顺利结束中国大洋第30航次第二航段科考任务。该航段加深了对我国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热液区分布情况的了解,增进了对碳酸盐热液区成因的新认识,成果远超预期。
据介绍,“大洋一号”船1月26日到达位于我国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的作业区,2月19日晚离开。其间遭遇了台风、阴雨天气、恶劣海况,还多次出现设备故障等情况。本航段发现了2个海底热液区和4个热液异常区,加深了对这两个热液区分布情况的了解、增进了对碳酸盐热液区成因的新认识,而且在硫化物的勘探方法与技术上也有了成功的探索与尝试。
海底热液区中的热液硫化物是日益受到国际关注的一种海底矿藏。在海底喷发的富含硫化物的热液与周围的海水混合后,很快产生沉淀变为黑烟。由于矿液与海水成分、温度的差异,形成浓密的黑烟,遇到冷的海水后迅速降温,带出的矿物质结晶而形成烟囱状,高度可达10米,耸立于海底,根据颜色称之为“黑烟囱”或“白烟囱”。
本航段中,“大洋一号”船通过电视抓斗作业成功获取了3大块柱状碳酸盐块和一段碳酸盐“烟囱体”,有望成为该区域发育热液碳酸盐区的重要证据。尤其是该“烟囱体”内部具有很好的环带状构造,表面有一些小的分支及其孔洞以及生物的附着物,初步推断其与低温热液活动相关。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大洋航次在西南印度洋抓取到的第一个较为典型的碳酸盐“烟囱体”。
同时,本航段取得各类样品数量较多,类型丰富,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其中取得的岩石样品包括玄武岩、辉长岩、橄榄岩、辉绿岩等,可谓是一场丰盛的岩石“盛宴”。此外,本航段还较好地履行了为国际海底管理局选派的两位培训人员进行培训的国际义务,这也是我国首次履行相关培训义务。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