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

国家治理新思维(声音·现场·直面时代问题 助力中国前行·特别策划)

2014年01月27日05:3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国家治理新思维(声音·现场·直面时代问题 助力中国前行·特别策划)

  专家点评

  通过传播平台

  展示执政品格

  领导干部发声需要传播平台,例如信息公开发布的平台、新闻媒体的平台。通过这样的平台,领导干部可以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特别是就某些具体问题阐明自己的看法,这都有助于群众更好地了解干部。知情促进参与,沟通凝聚共识,这将有助于缩小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从政治传播角度看,这也是一个展示执政品格的过程,也是一种表达、动员能力的体现。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 杨光斌

  高级干部应该

  习惯公开言行

  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习惯于在公众视线下表达自己的观点、曝光自己的言行,很有必要。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官员与公众之间积极的、良性的互动。首先展示了自觉接受监督的意愿,而这种自觉是政务公开、阳光从政所需要的。我们乐意看到这种变化,但也更希望干部与公众的直接互动能够制度化、常态化。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范永茂

  获得民意支持

  不能“只做不说”

  党政干部公开发声,符合权力运行公开透明的要求。这有助于增强群众对党政机关及干部的信任度。产生误解甚至不信任,就是因为平时不了解、不熟悉。因此,领导干部应该调整埋头苦干、“只做不说”的思路。领导干部公开表达自己的施政理念,发表对于某些问题的看法立场,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助于获取民意支持,推动问题解决。这也是践行群众路线、开展群众工作的一种体现。

  中央党校政法调研部研究员 张 勇

  报道领导干部

  改变只重“两头”

  长期以来,中央媒体有关领导干部的新闻报道比较关注“两头”,一头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活动,另一头是基层干部中的先进典型人物事迹,处于中间的省市领导干部的活动和声音比较少,而这“中间”层级的领导干部上对党和国家,下对一方百姓,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靠他们来贯彻,改革发展要靠他们来推动落实,是非常重要的。人民日报的“现场”和“声音”栏目聚焦省部级领导干部,报道他们生动、鲜活、深刻的言论,近距离展示他们的活动,对有效塑造和传播领导干部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作平

  办实事别考虑

  “为形象加分”

  日常看到的省部级领导干部的新闻,多为会议、活动等工作报道,这主要不是媒体的问题,而是这些干部经常陷在会议和事务之中,没有多少深入实际的内容可报道。现在个性化的、鲜活的新闻多了,是新的变化。但应当注意的是,通过这样的报道“为自己的形象加分”,这种思路是不对的,领导就是服务,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作秀,而是要实实在在为民做事。改善形象,重点不在于表面化的事情。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要常态化,报道也要常态化,重在报道如何制度化地为老百姓办实事。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力丹

  本报记者 赵 兵 何 璐采访整理

  2013 省部级干部 关注什么?

  ——以 “声音”“现场”栏目188篇稿件为样本

  “声音”和“现场”,是本报以省部级及以上领导干部(含副省部级)为报道对象的两个栏目。

  “声音”栏目刊发领导干部的发言、谈话,真话、真情、真知,权威发言,百姓情怀,2013年发稿88篇。

  “现场”栏目主旨为“直面时代问题,助力中国前行”,现场特写,一线直击,报道领导干部的调研、会议等活动,2013年发稿100篇。

  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应对多重挑战,坚持稳中求进,实现良好开局,其中,用改革的办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内生动力,成为鲜明特色。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的改革又站在新的起点上。

  省部级领导干部是治国理政极其重要的力量。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承上启下,推动落实,开拓创新,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和责任。

  分析省部级干部所关注的、思考的、推动的,不仅可以了解这个层级的高级领导干部的施政思维,更可以观察当下中国在求解“问题与改革”、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方面的新趋势。“声音”、“现场”栏目刊发的188篇稿件,无疑是有价值的样本。

  通过对188篇稿件的话题领域分析可以发现,其中,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深化改革、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3个话题涉及最多,此外,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法治建设、民生服务和社会事业、意识形态工作、生态文明建设等话题也都谈到。这10多个领域,正是领导干部工作的主要方面。其中谈得较多的几个话题,也体现出“一把手”工作的重心,同时,全面深化改革、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也印证了2013年两项重大的活动:召开三中全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声音”、“现场”栏目作为窗口,188篇稿件作为样本,呈现出统筹协调、上下呼应的改革方法论。顶层设计需要与基层创造相互激荡。走过2013年,步入2014年,我们有理由坚定信心、满怀期待。

  本报记者 朱卫禄 姚懿文整理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耿聪、王吉全)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