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割不断的钓鱼岛情缘(图)【5】--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

泉州:割不断的钓鱼岛情缘(图)【5】

2013年01月22日08:3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手机看新闻

  (五)

  事实上,绝大多数渔民并没有机会读《浮生六记》,也不知道“来远驿”,更没听说过《顺风相送》。在更早些时候,即争端还未出现时,他们中有的人甚至不知道那座小岛叫钓鱼岛。

  他们只是跟着鱼走。

  家门口正朝大海的惠安县崇武镇大岞村的渔民张兴才告诉记者,小时候,在近海就可以捞到很多鱼。近些年,随着近海渔业资源枯竭的压力越来越大,渔民只得往更远的地方去。

  2010年,张兴才和几个朋友合资1700多万,造了一条500吨吨位的围网渔船。东海渔场、台湾海峡、琼州海峡、南海渔场,哪里有鱼就去哪里。打鱼是苦力活,也是运气活。运气好的时候,他的船一晚上捕到3000多担、重达30多万斤的鱼货;运气不好的话,一网下去,只收到些烂虾和海藻。

  2012年9月开渔后,张兴才的船也去了钓鱼岛。这次他们最接近钓鱼岛时的距离大概只有20多海里。此前,受到日本船只在钓鱼岛海域的干扰影响,赴钓鱼岛海域作业的渔船逐年减少。2012年,随着国家宣示主权并实施护渔政策,赴钓鱼岛作业的渔民比往年增加。

  张兴才说,这次虽然看到日本海上保安厅的船只和日方的直升机,但因为有海监、渔政的船在一旁保护,很放心。他还说,渔民一般不会靠到钓鱼岛的岸线去,因为“打鱼不能靠岛太近,海域暗礁比较多,容易把网刮破”。

  对于有些人把渔民赴钓鱼岛海域作业看做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之举,张兴才不置可否:“怎么说呢,渔民也是生意人,事实上,他们去那里仅仅是因为鱼多而已。”

分享到:
(责任编辑:盛卉、段欣毅)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