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布推進"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首頁
人民網

人民網

國務院發布推進"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

辛聞

2015年07月05日08:56  來源:中國網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日前印發《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這是推動互聯網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加速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增強各行業創新能力,構筑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和新動能的重要舉措。

  《指導意見》提出,要堅持開放共享、融合創新、變革轉型、引領跨越、安全有序的基本原則,充分發揮我國互聯網的規模優勢和應用優勢,堅持改革創新和市場需求導向,大力拓展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的廣度和深度。到2018年,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化,基於互聯網的新業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互聯網支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作用進一步增強,互聯網成為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手段,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協同互動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25年,“互聯網+”新經濟形態初步形成,“互聯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

  《指導意見》圍繞轉型升級任務迫切、融合創新特點明顯、人民群眾最關心的領域,提出了11個具體行動:一是“互聯網+”創業創新,充分發揮互聯網對創業創新的支撐作用,推動各類要素資源集聚、開放和共享,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濃厚氛圍。二是“互聯網+”協同制造,積極發展智能制造和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提升網絡化協同制造水平,加速制造業服務化轉型。三是“互聯網+”現代農業,構建依托互聯網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發展精准化生產方式,培育多樣化網絡化服務模式。四是“互聯網+”智慧能源,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智能化,建設分布式能源網絡,發展基於電網的通信設施和新型業務。五是“互聯網+”普惠金融,探索推進互聯網金融雲服務平台建設,鼓勵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拓寬服務覆蓋面,拓展互聯網金融服務創新的深度和廣度。六是“互聯網+”益民服務,創新政府網絡化管理和服務,大力發展線上線下新興消費和基於互聯網的醫療、健康、養老、教育、旅游、社會保障等新興服務。七是“互聯網+”高效物流,構建物流信息共享互通體系,建設智能倉儲系統,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調配體系。八是“互聯網+”電子商務,大力發展農村電商、行業電商和跨境電商,推動電子商務應用創新。九是“互聯網+”便捷交通,提升交通基礎設施、運輸工具、運行信息的互聯網化水平,創新便捷化交通運輸服務。十是“互聯網+”綠色生態,推動互聯網與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加強資源環境動態監測,實現生態環境數據互聯互通和開放共享。十一是“互聯網+”人工智能,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突破,培育發展人工智能新興產業,推進智能產品創新,提升終端產品智能化水平。

  《指導意見》提出了推進“互聯網+”的七方面保障措施:一是夯實發展基礎,二是強化創新驅動,三是營造寬鬆環境,四是拓展海外合作,五是加強智力建設,六是加強引導支持,七是做好組織實施。

  以下為全文:

  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

  國發 〔2015〕4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互聯網與各領域的融合發展具有廣闊前景和無限潛力,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正對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著戰略性和全局性的影響。積極發揮我國互聯網已經形成的比較優勢,把握機遇,增強信心,加快推進“互聯網+”發展,有利於重塑創新體系、激發創新活力、培育新興業態和創新公共服務模式,對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我國在互聯網技術、產業、應用以及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已具備加快推進“互聯網+”發展的堅實基礎,但也存在傳統企業運用互聯網的意識和能力不足、互聯網企業對傳統產業理解不夠深入、新業態發展面臨體制機制障礙、跨界融合型人才嚴重匱乏等問題,亟待加以解決。為加快推動互聯網與各領域深入融合和創新發展,充分發揮“互聯網+”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重要作用,現就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提出以下意見。

  一、行動要求

  (一)總體思路。

  順應世界“互聯網+”發展趨勢,充分發揮我國互聯網的規模優勢和應用優勢,推動互聯網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加速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增強各行業創新能力,構筑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和新動能。堅持改革創新和市場需求導向,突出企業的主體作用,大力拓展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的廣度和深度。著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釋放發展潛力和活力﹔著力做優存量,推動經濟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著力做大增量,培育新興業態,打造新的增長點﹔著力創新政府服務模式,夯實網絡發展基礎,營造安全網絡環境,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二)基本原則。

  堅持開放共享。營造開放包容的發展環境,將互聯網作為生產生活要素共享的重要平台,最大限度優化資源配置,加快形成以開放、共享為特征的經濟社會運行新模式。

  堅持融合創新。鼓勵傳統產業樹立互聯網思維,積極與“互聯網+”相結合。推動互聯網向經濟社會各領域加速滲透,以融合促創新,最大程度匯聚各類市場要素的創新力量,推動融合性新興產業成為經濟發展新動力和新支柱。

  堅持變革轉型。充分發揮互聯網在促進產業升級以及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中的平台作用,引導要素資源向實體經濟集聚,推動生產方式和發展模式變革。創新網絡化公共服務模式,大幅提升公共服務能力。

  堅持引領跨越。鞏固提升我國互聯網發展優勢,加強重點領域前瞻性布局,以互聯網融合創新為突破口,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實現跨越式發展。

  堅持安全有序。完善互聯網融合標准規范和法律法規,增強安全意識,強化安全管理和防護,保障網絡安全。建立科學有效的市場監管方式,促進市場有序發展,保護公平競爭,防止形成行業壟斷和市場壁壘。

  (三)發展目標。

  到2018年,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化,基於互聯網的新業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互聯網支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作用進一步增強,互聯網成為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手段,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協同互動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經濟發展進一步提質增效。互聯網在促進制造業、農業、能源、環保等產業轉型升級方面取得積極成效,勞動生產率進一步提高。基於互聯網的新興業態不斷涌現,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對經濟提質增效的促進作用更加凸顯。

  ——社會服務進一步便捷普惠。健康醫療、教育、交通等民生領域互聯網應用更加豐富,公共服務更加多元,線上線下結合更加緊密。社會服務資源配置不斷優化,公眾享受到更加公平、高效、優質、便捷的服務。

  ——基礎支撐進一步夯實提升。網絡設施和產業基礎得到有效鞏固加強,應用支撐和安全保障能力明顯增強。固定寬帶網絡、新一代移動通信網和下一代互聯網加快發展,物聯網、雲計算等新型基礎設施更加完備。人工智能等技術及其產業化能力顯著增強。

  ——發展環境進一步開放包容。全社會對互聯網融合創新的認識不斷深入,互聯網融合發展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有效破除,公共數據資源開放取得實質性進展,相關標准規范、信用體系和法律法規逐步完善。

  到2025年,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互聯網+”產業生態體系基本完善,“互聯網+”新經濟形態初步形成,“互聯網+”成為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

(責編:潘婧瑤、劉軍濤)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時政要聞
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庫
重要理論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