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6月19日18:14 來源:人民網-時政頻道 手機看新聞 字號
從國家創新轉為全民創新:
發揮企業創新在創新體系中的主體作用
《人民日報》第六版《四華一啟托起深圳創新發展》一文中提到,作為一座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城市,深圳的創新發展,由眾多一流企業托起。改革開放35年來,華為、中興、騰訊等一批國際知名企業崛起,成為深圳的城市名片,體現深圳的創新特質。
對比2010年《人民日報》頭條文章《開路先鋒再出發》,記者發現,宣傳的重點已從制度改革轉向了企業創新。五年前的報道是這樣列舉深圳改革的成就:深圳率先取得價格改革的突破、首次實行住房商品化改革、率先發行股票、首次取消票証、率先成立外匯調劑中心、首次實現“全民醫保”……
“宣傳‘四華一啟’,不僅是宣傳深圳的創新力量,也是宣傳民營經濟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南嶺指出,《人民日報》從黨和國家的高度,肯定了民間創新的活躍力量,肯定了以企業為創新主體的萬眾創新、全民創新。
以文化、科技創新帶動企業創新是《人民日報》重點報道的“四華一啟”這些深圳本土企業的共同特征。信息技術、基因科學、動畫電影、城市生活……這些企業的創新包羅萬象。黃衛平教授認為,改革開放創造了深圳奇跡,而創新冒險的意識則塑造了這個“先鋒城市”發展的靈魂,不甘於現狀、求進步發展始終存在於深圳的整體環境中。
今年5月,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簡稱“文博會”)期間,“文化+科技”再次成為參會企業展示創新成果的核心亮點。“深圳是一個包容、多元的國際化城市,能夠給文化、科研工作者提供比較寬鬆自由的體制機制,法治環境和投資環境也保証了科技成果能夠轉化為經濟效益。”黃衛平教授認為,深圳經驗証明,除了依靠政府投資拉動經濟外,更應當以簡政放權、制度創新釋放科技創新的活力,從而進一步以科技創新推動企業創新。
“一直以來,中國都缺少一個能夠打動全世界的產品。‘中國制造’也很難擺脫靠性價比優勢去獲得市場的尷尬局面。”說這番話的是深圳一名躊躇滿志的80后創業青年。面對創業的艱辛,汪滔表示,無論在哪個領域,困難都是所有創業者必須去面對的。對創業者而言,最重要的是一顆純粹的心。“隻有抱著‘把事情做好的決心’堅持下去,才能在創業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而正是無數像汪滔這樣懷著一顆純粹之心,夢想創造打動世界的產品的青年人構筑了深圳的明天。“我們生長的時代是一個令人激動的時代。面臨改革大潮,我們要做改革的弄潮兒,要有強烈的歷史擔當精神。革命戰爭年代沖鋒陷陣、英勇獻身,現在,就是要勇於改革、善於改革。”2014年兩會,習近平在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稱贊深圳的發展是一個奇跡。
深圳因改革而生,改革是深圳不變的使命和主題。下次深圳再次登上《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時,會再次書寫怎樣的激情故事,讓我們共同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