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阿廖沙在廣州工作室中。 新京報記者 吳江 攝
【對話動機】
11月24日,劉少奇誕辰116周年,回湖南寧鄉花明樓參加紀念活動的阿廖沙闖入公眾視野。新京報對話劉少奇的異國長孫,他講述劉氏家族和自己的故事,以及在歷史大風雲之外,他如何面對這一身份,如何看待中國以及如何搭建中俄交流的橋梁。
新京報記者 朱柳笛 實習生李想 廣州報道
【對話人物】
阿廖沙 1955年出生,俄羅斯人,中文名字劉維寧,劉少奇長孫,現居廣州。
阿廖沙臉部輪廓清晰,鼻梁挺直,上唇蓄著一叢俄式小胡子,說話時直視對方的眼睛,神情裡透著些謙遜誠懇。
典型俄羅斯面龐的背后,有一個中文名字:劉維寧。他是劉少奇的長孫。
阿廖沙出生於莫斯科。父親劉允斌是劉少奇的長子,14歲時來到俄羅斯求學。
相比起成年后逐漸顯露的俄羅斯人基因,阿廖沙5歲時的模樣更有中國男孩的特質:他展示了與祖父劉少奇第一次相見時的合影,那是1960年,他穿一雙有些破舊的鞋子,褲子的腰帶有些鬆垮,直往下掉。
被高大的銀發老人緊緊摟住親吻面頰時,阿廖沙的圓臉龐帶著點羞澀,看起來像中國的年畫娃娃。
這張照片和劉氏家族其他成員的合照一起,被阿廖沙從俄羅斯帶到中國,放大后仔細保存。每一張照片見証著不同的歷史。
盡管與俄羅斯姑娘瑪拉結婚,並育有阿廖沙和索尼婭,為“建設新中國”,劉允斌還是在父親的召喚下於1957年回國。
原本這一家人保持著信件往來,但隨著中蘇局勢的變化,身處莫斯科的阿廖沙一家,逐漸與祖父劉少奇和父親劉允斌失去聯系。
多年后,阿廖沙聽聞了中國親人在“文革”時的遭遇:1969年,劉少奇悲慘離世﹔至於劉允斌,1967年的一個冬夜,人們在包頭郊外發現了已臥軌自殺的他。
阿廖沙的際遇與祖父和父親全然不同,在異國,他順利讀書、工作,始終與妻子、兒女生活在一起,退役后來到中國,創辦了一家為中俄貿易服務的機構。
作為劉少奇的長孫,他希望能和中國多些聯系。在廣州的辦公室裡,四處擺放著和劉少奇有關的書籍和照片,他想讓更多人了解他的家族史。“這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他使用了一個中國化的表達:“正視歷史,才能立足當下。”
推薦閱讀: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