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劉少奇和阿廖沙。阿廖沙 供圖
分離
母親的決定救了我
新京報:對父親的印象如何?
阿廖沙:他聰明而有教養,是一個不會讓別人受委屈的人。他在莫斯科時非常忙碌,總是工作。他有空時會把中國故事書翻譯成俄文,讀給我和姐姐聽。回國后,他時常寫信到莫斯科,表達他對我們的愛。父親謙遜、有禮的性格傳遞到我身上,影響了我的成長。
新京報:有沒有怪罪過父親離開你們回到中國?
阿廖沙:從沒有怪罪。我明白他為什麼回國。家庭分隔兩地並不是父親的錯,祖父跟他說,他必須回國償還中國和中國人的恩情。
新京報:為什麼不選擇一家人去中國呢?
阿廖沙:有過這樣全家團聚的機會。那時母親去北京見到父親,父親提出過這樣的建議,但母親有一種微妙的感覺,她覺得中蘇關系已經有了變化,希望我和姐姐在莫斯科生活。母親的這個決定挽救了我和姐姐。后邊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
新京報:你是指1967年父親臥軌自殺的事情?
阿廖沙:也是很多年后,從遙遠的中國朋友那裡傳過來這個消息,全家都很震動,不知該不該相信,直到后來姑姑確認了這個消息。
新京報:你曾在接受採訪時說,不相信父親是自殺,現在依然這樣覺得嗎?
阿廖沙:以前不相信父親是自殺,覺得他是聰明、平穩有志向的人。現在越來越了解歷史,知道父親也是先行者,他堅信自己的信仰和方向是正確的,當他被批判為間諜和大眾敵人時,就承受不住這種壓力,做出自殺的選擇,這些是那個時代造成的。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