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是跳高一樣,越往上跳,每高一厘米就越難
提出過希望保存這些公章的單位不止國家博物館一家。張鐵軍記得,濱海新區檔案局的工作人員來審批局進行檔案管理培訓時,也曾專門提出,這些公章應該作為一個歷史階段的標志物進行存檔。
“無論最終被哪個單位收藏,這些廢棄的公章終究會有一天歸入歷史。就像安徽鳳陽小崗村那些村民的血手印一樣,人們看到它們就會想起中國曾經進行過的這場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張鐵軍說。
封存109枚公章,隻不過幾十秒時間,而把109枚公章運往國家博物館,也不過兩個多小時時間,但中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艱難與復雜,卻遠非這麼幾十秒和兩個多小時可以形容。
從2001年10月成立行政審批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算起,至今已經走過13年時間。
如今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在過去已經取消下放2000多項審批事項的基礎上,再削減三分之一以上,可以說是一開始就進入了深水區。”曾經調研過多個省市和部委改革狀況的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張佔斌,以此形容本屆政府行政審批所面臨的艱難困境,“就像是跳高一樣,越往上跳,每高一厘米就越難。當然,一旦突破,意義也就更大。”
“說實話,這次改革確實不容易。改了多少年,到現在這個份上,擠掉那麼多水分以后,剩下的都是‘硬骨頭’,你可想而知這個難度。”國務院審改辦的一位負責人幾次用了“硬骨頭”這個詞。
“但這一次,總理的改革決心真的很大。”這位負責人說,以往的改革中,牽頭部門主要起協調作用,往往要有一致意見才能再往上報,“到第六批、第七批了,怎麼協調也不一致怎麼辦?現在是非常規協調機制,國務院領導拍板,不同意也要往上報。”
在今年3月1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說到一周前剛剛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時用了“時不我待”這個詞。他明確表態,今年要“再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200項以上”。
“我跟你們‘交個底’,這個任務難度很大,但必須完成!”李克強態度堅定,“我們必須要充分依靠市場力量、激發社會創造的潛力。”一位在場的國辦工作人員記得,講到這裡時李克強加重了語氣說,“希望我們的一些同志,不要貪戀手裡那點小小的權力,阻礙政府工作的大目標,那樣做得不償失。”
“搞這種‘放權’改革不容易,除了決心以外,總理抓這個工作其實是很有章法的。”前述國務院審改辦那位負責人回憶,去年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的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電視電話會議,專門要求國務院所有處級干部都要參加。“在我的印象裡,國務院總理給處長們就一項工作作動員是罕見的,我覺得這個安排很細心,其實就是給所有參與改革的人一個思想動員,把改革氛圍和基礎給夯實了。”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