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多的人認為,基層“50干部”混得慘,不怪干部怪制度。
在基層干部自己和社會公眾眼中,是什麼導致了基層“50干部”這樣的現狀?67.4%受訪者選擇“制度因素,干部任用年齡上的‘一刀切’”,20.4%受訪者選擇“官場潛規則,‘一朝天子一朝臣’”。相形之下,隻有6.5%的受訪者選擇“主觀因素,如個人能力、心態等”。
如何看待這個結果?當然,我們也可以讀出“至少在這個問題上,公眾所感受到的制度的力量已經遠遠超過了潛規則”這樣的黑色幽默,但“一刀切”制度的負面效應仍然是我們應當關注的重點。我們確實應該反思,這“切下去的一刀”,切掉的到底更多的是累贅,還是仍有旺盛生命力的肌肉和動脈?
(六)社會公眾對基層干部“50現象”的危害懷有深深的擔憂。
對於“您認為基層干部‘50現象’的最大危害是什麼”的多項選擇,“造成基層本已稀缺的人才資源和執政資源被人為浪費”、“造成基層公務員人心不穩,基層執政能力下降,執政之基空心化”的得票數位居六個選項的前兩位。
我們看到,即使在公眾眼中,基層干部“50現象”,危害的不僅僅是干部個人,影響的也不僅僅是他們直接服務的基層群眾,公眾看到了、清晰地認識到了這個現象對於我們執政黨更深層次的危害,調查結果也准確表現出了公眾這種深深的擔憂。
(七)“人到中年”就一定沒市場、沒競爭力了嗎?在公眾心目中,經驗豐富的、優秀的基層干部對他們來說是最實惠的。
如何破解基層干部“50現象”?85.2%受訪者選擇“採取靈活的晉升制度,延長優秀干部的‘政治生命’”,78.4%受訪者選擇“正確理解並執行干部年輕化方針,打破晉升年齡條件的‘一刀切’”。
公眾通過對破解基層干部“50現象”途徑的選擇告訴我們,黨政機關不是演藝圈,年輕人光鮮亮麗,當然養眼,但那些積累了豐富基層工作經驗,對所負責工作非常熟悉,又真正能夠為廣大老百姓服務的“實惠型”基層干部才是他們最歡迎的。下一步的制度安排,又如何順應民意呢?
(八)千難萬難,公眾仍期待基層“50干部”多貢獻些正能量。
“對‘50干部’自身而言,應如何跨過這道坎”?82.5%受訪者認為,“要有‘能上能下、甚至能官能民’的氣魄,不為升遷所動”﹔76.4%受訪者選擇“要做好‘傳幫帶’,為年輕干部扶上馬、送一程”﹔70.7%受訪者選擇“要以大局為重,勇於犧牲自我,為年輕干部‘讓位’”。
這個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調查結果,可能會讓很多基層干部難以接受。換個角度觀察,千難萬難,公眾仍期待基層“50干部”多貢獻些正能量,畢竟,他們的心態和工作狀態是否穩定,對基層干部形象、干群關系、對年輕基層公務員的心態和行為等都有重要的影響。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