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聞發布會現場(人民網記者楊文彥攝) |
人民網北京5月13日電 (記者 楊文彥)從“神一”到“神八”,航天技術已經運用到了諸多民用領域,例如方便面調料中的干菜葉本來是航天食品中的脫水菜,醫院裡的重症監護病房是為給宇航員進行健康檢測而誕生的。如今,航天技術繼續向民用領域拓展,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第十八研究所(簡稱十八所)工學團隊和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院(簡稱泰心醫院)醫學團隊合作,已經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個可植入的、第三代心室輔助裝置(簡稱血泵)——磁液雙懸浮血泵。植入該血泵的試驗羊“天久”各項生理指標正常,現已健康存活61天,這標志著第三代血泵的研制上已經填補了國內空白,即將結束我國對終末期心衰治療無能為力的落后局面。
心室輔助裝置是全世界公認的各類終末期心衰的最有效治療方法
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院院長、心血管外科專家劉曉程介紹,慢性心力衰竭已日益成為心血管病中最常見、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是諸多類型心血管疾病殊途同歸的終末期表現。目前,全世界約有8000萬心衰患者,我國心衰患者也有1600多萬。對於終末期心衰,傳統治療轉歸差,中遠期死亡率高,除循環輔助和心臟移植外,迄無其他奏效的療法。但由於心臟供體匱乏,遠遠無法滿足患者需求,大量心臟病人在等待心臟移植中死亡。終末期心衰的治療和護理耗費了大量的資源,已成為全球性社會醫療衛生難題。
心室輔助裝置是全世界公認的各類終末期心衰的最有效治療方法。從第一代氣動血泵、第二代軸流血泵發展到今天的第三代懸浮血泵,經歷了幾代科學家艱辛的研究歷程。
1966年美國DeBakey醫生為一例心臟手術后低心排患者植入了氣動血泵,該患者心衰得到糾正,康復出院,成為世界上首例應用心室輔助裝置救治成功的病例。
第一代血泵是仿照人類心臟搏動研制的搏動泵,採用氣動或電動擠壓來推動血液流動。由於血泵的體積大,無法植入體內,使大部分血泵隻能置於體外進行短期心室輔助。其不僅感染發生率高、易損壞、易形成血栓和溶血較嚴重,而且動力系統龐大,給患者帶來極大不便,因此無法推廣。
第二代血泵興起於上世紀80年代,靠安裝在機械軸承上的葉片旋轉,推動血液前向流動,經過10余年的發展到本世紀初逐漸完善,具有體積小、流量大的優點。但此類血泵機械軸承易磨損使其耐久性降低,且血栓的發生率也較高。高速旋轉的葉輪對血液的破壞也較重。諸多缺陷也使其難以推廣。
第三代血泵以轉子懸浮為技術特征,以非接觸方式旋轉推動血液,因此降低了能耗,延長了壽命。1992年日本Akamatsu醫生開始採用磁懸浮技術研發第三代醫用人工血泵。1996年美國Allaire醫生報道採用磁懸浮技術研制離心血泵。近年來,磁懸浮血泵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証據表明,第三代血泵在性能上大大優於前兩代產品。
我國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進行心室輔助裝置的研究,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有了較大的進展。廣東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在羅征祥教授和葉椿秀教授主持下,1990年開始研制第一代氣動隔膜泵—羅葉式泵。到目前為止,已短期應用於近10例重症心衰患者。江蘇理工大學、北京安貞醫院和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一直致力於第二代血泵的研發,但未見臨床應用報道。
近年來,某公司與北京安貞醫院合作,研制出第三代有源磁懸浮離心血泵,使實驗動物存活了38天。
我國心室輔助裝置研究雖經幾代人的努力,與國外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至今尚無商品化的國產心臟輔助裝置供臨床應用。國外雖有商品化的心室輔助裝置,但一套裝置價格高達50-100萬元人民幣,令國內病人望“泵”興嘆。因此,研制出性能優良、價格低廉的第三代國產心室輔助裝置成為當務之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