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外窮二代“貼標簽”盛行 折射社會公平焦慮【3】--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綜合報道

體制外窮二代“貼標簽”盛行 折射社會公平焦慮【3】

2013年04月26日08: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④別讓“貼標簽”代替理性思考

  ——增強社會管理的科學性和公平性,讓公眾感受到理性的力量,才有可能自覺地去除泛標簽化的思維,追求理性

  隨著“貼標簽”成為一種社會現象,近年來,不少專家呼吁要“去標簽化”。

  “貼標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應當避免‘標簽化思維’,倡導理性、客觀,不要以簡單的價值判斷代替基本的事實判斷。”許光建說。

  標簽思維通常是“一刀切”、“先入為主”,面對問題預設立場,以標簽去思考,阻礙理性探討。例如發生醫患糾紛,網絡上往往一邊倒地批評醫生“收紅包”、“缺少醫德”等。但如果一個人的身份是“鄉村醫生”,不論其具體行為,又往往會贏得大量贊美之詞。

  “缺少理性,不利於問題的解決,還助長對立情緒。”許光建認為,倡導大眾理性思考,必要的前提是溝通順暢、信息透明。某個社會事件引起關注,如果不能及時告知事件的來龍去脈,難免會引發各種不好的揣測,使公眾依據當事人的身份標簽進行推測。對公眾容易貼標簽的領域,如事業單位招聘、名校自主招生、拆遷等,要建立高度透明的機制,甚至全程公開,給理性以生長的土壤。

  媒體在“泛標簽化”方面往往扮演重要角色。一些專家指出,媒體加強輿論監督、反映社會弊病非常重要,但是應立足於實事求是反映情況,不宜出於吸引眼球的考慮簡單地貼標簽。特別是一些案件的報道,法律部門還未判決,常常就有媒體依據當事人身份標簽如“富人”、“城管”、“農民工”等下了定論。這樣做會加劇社會對立,也不夠客觀。還有一些標簽,如“捏捏族”、“初老族”等,最初只是網絡上的新詞,並無太多意義,甚至有些生編硬造,也有媒體爭相報道,反映了一種浮躁的輿論生態。

  與此同時,大量身份標簽廣泛流傳,其所折射的社會問題也應引起管理者的重視。為什麼窮人和富人一有糾紛,輿論常常不辨細節而一致聲援窮的一方?不是不明白“弱者即正義”的局限,不是不知道具體事件具體分析的重要性,而是之前有不少案例支持了這種“站隊”,不斷拉大的收入差距又助推了這種情緒。“不同群體間日益擴大的差距,如果不盡快採取措施加以改變,身份標簽隻會愈演愈烈。”李強說。他認為,對一些深層次的社會問題,亟須健全利益協調機制和矛盾處置機制,增強社會管理的科學性和公平性,讓公眾在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到理性的力量,才會自覺地去除泛標簽化的思維,追求理性。 (記者 白天亮)

分享到:
(責編:賈玥、仝宗莉)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