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圖片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兩會上回答記者提問時強調:“要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政府就要過緊日子”, 並做出“本屆政府任期內,一是政府性的樓堂館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財政供養的人員隻減不增﹔三是公費接待、公費出國、公費購車隻減不增”的約法三章,要求“中央政府要帶頭做起,一級做給一級看。”
縮減“三公”支出,增民利、得民心。但讓管理者向自身利益“開刀”,困難並不少。令人欣喜的是,在不少地方,對於“緊日子”的認識正在深化,變化正在發生,難題正在破解。當然,徹底推進“三公”改革,現實中還面臨一些障礙。
從今天起,本版將連續推出“政府如何過‘緊日子’”系列專題報道,敬請關注,也歡迎大家參與監督、共同探討。
——編 者
公車花掉六成“三公”經費
增加一輛公車,就意味著要增加司機、油耗、保養、保險、停車、路橋費等各種成本
清明節期間,為防止公車祭掃現象的發生,不少地方出台了嚴控公車私用的措施,然而有些地方依然“頂風作案”:網友曝光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新安所鎮“勞動保障監察車”被私人開到公墓,媒體報道南京市國土資源局六合分局楊某駕駛“國土執法車”祭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