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抗日劇已經由原來的“正劇”,快速演變成現今娛樂性特濃的商業藝術,孰是孰非,隻要能吸引觀眾給電視台帶來高的收視率,並且不影響主流價值取向,似乎也不值得過多詬病,現在的抗日劇已經不能用“合理”或“不合理”的邏輯來對故事情節進行評判,現代演員穿上八路軍行頭,你把他當成真的八路軍來看待豈不是庸人自擾,日本鬼子如果都像抗日劇中那樣“笨蛋”、“傻帽”,何須要國共合作抗戰八年?因此對於抗日劇出現“裸女”,先不必指責或猜疑,問題是否是為裸而裸。
正像有位網友所說的那樣,筆者也從一篇紅軍老戰士回憶錄中看到過類似這樣一段“軼事”,大概也是抗日戰爭時期,一位年輕的八路軍戰士,第二天就要隨一支“敢死隊”去阻擊日軍,能活著回來的幾率非常小,當晚,他偷看一位女戰士洗澡,結果被逮個正著,這在當時甚至可能是“槍斃”的罪,年輕戰士在交代時吐露了真情,說自己長這麼大,連個女人身體什麼樣都沒看過,這樣就犧牲確實感到遺憾。女戰士在得知情況后,索性在第二天“敢死隊”整隊出發前,在戰士面前把自己脫得一絲不挂,以這種形式“鼓勵”戰士上陣殺敵,也讓這些敢死隊員深受感動,正如回憶者所說,現場沒有任何人心生雜念,心中涌起的就是保護自己妻子姐妹不受凌辱而上陣殺敵的英雄氣概。
可以想象,如果將這樣的場面搬上屏幕,觀眾還會認為“裸”的不是藝術是“噱頭”嗎?其實,從很多反映抗日戰爭的文學作品中,我們都不難看到有某些“裸”的情節,為掩護八路軍或游擊隊傷員,老百姓用各種朴素的方式,冒認兒子、兒媳、丈夫、女婿等等,其實那時的某些“裸”遠非我們現在所想象的那麼復雜,更不是我們所猜測的那麼“齷齪”,而是對抗日戰士生命的保護和對侵略者的集體痛恨的危險選擇。抗日影視劇將這些感人畫面在電視屏幕上藝術再現,我們真的沒必要僅從一張圖片上就對這個“裸女”鏡頭進行口舌之爭。
當然,現在的抗日劇娛樂味道太濃,不可避免用某些瞎編濫造的“噱頭”來迎合或滿足一部分觀眾的獵奇心理,因此,抗日劇中有“裸”不是問題,隻要不是制造噱頭為裸而裸,能為劇情藝術的必須去“裸”,“裸”的讓人感動,讓人不覺得為“裸”,才真是“裸”得其所。
(來源:中國新聞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