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財奴”是怎樣煉成的--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時事觀察

“守財奴”是怎樣煉成的

2013年02月19日13:30    來源:民生周刊    手機看新聞

導語——

“看到金子,佔有金子。”

19世紀30年代,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大師巴爾扎克在其名著《歐也妮·葛朗台》中這樣描寫他的主人公。這也成為當年的人們關於“守財奴”最基本的印象。

時光穿越近兩個世紀,打開國門、接軌國際的中國人紛紛涌向北上廣深等大都市,追尋著夢想。但讓他們疑惑的是,收入在增加、財富在增長,手裡的錢包卻不得不攥得更緊。

“沒有什麼比看好自己的錢袋子,更能帶來安全感的了。”一位新生代農民工說。在工資漲幅跑不過CPI的今天,選擇做一個“守財奴”,或許是老百姓最現實、最朴素、最本能、最理性的選擇。

“拉動內需、刺激消費”,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政府的宏觀經濟調控一直在不懈努力中,但是老百姓卻依然緊捂錢包。

今天的中國人,難道都是“守財奴”?都樂意做“守財奴”?是什麼粉碎了他們花錢的欲望?

什麼時候,中國人才可以無所顧忌地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

中國式“守財”

居高不下的物價、房價綁架了當代人的消費力,那種“一擲千金”的瀟洒與快意,隻存在於“富二代”的生活裡,或隻能在千篇一律的肥皂劇裡聊以自慰了。

本刊記者 鄧凌原 熊帥

掐指一算,李眉已經有5個年頭沒有回老家過年了。5年,連她自己都嚇了一跳。

所謂老家,不是她的出生地山東,而是丈夫的家鄉——湖南湘鄉一個偏僻的村庄。

“不是不想回去,實在是回去一趟開銷太大。來回車票、各處送禮、請客、壓歲錢,加上給父母的錢,一個月的工資就沒有了。孩子還小,南方沒有暖氣,萬一凍病了,又是一筆開銷。”

就這樣不知不覺地,李眉成了“恐歸族”。在農村出身的婆婆眼中,她或許有點冷血,甚至有些不孝,但她寧可被誤解,也要拼命捂住自己的“錢袋子”。

“我老公經常笑我是‘守財奴’,難道我真成‘守財奴’了嗎?”李眉笑了笑,“生活在這座城市裡,我是真的不敢花錢。”

不敢花錢的不只是李眉。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的國民儲蓄率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上世紀90年代初,居民儲蓄佔國民生產總值的35%以上﹔到2005年,中國儲蓄率更是高達51%。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13年社會藍皮書——《2013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顯示,在2012年的調查中,僅有6.9%的城市家庭打算在未來一年增加家庭消費,60.5%的家庭表示2013年要減少消費增加儲蓄,這一比例較2011年同期調查的數據(52.4%)有進一步提升。

在物質豐富、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的今天,為什麼普通百姓越來越不敢花錢,人人甘當起“守財奴”呢?

一個家庭的流水賬

電視劇《蝸居》中的郭海萍曾算過一筆賬:“每天一睜開眼,就有一串數字蹦出腦海:房貸六千,吃穿用度兩千五,冉冉上幼兒園一千五,人情往來六百,交通費五百八,物業管理三四百,手機電話費兩百五,還有煤氣水電費兩百。也就是說,從我蘇醒的第一個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進賬四百……這就是我活在這個城市的成本。”

這樣的數字也時常蹦出李眉的腦海。作為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的在讀博士,雖然學的是文科,但她對數字非常敏感。這一優點遺傳自母親。

自從2006年在北京海澱區清河附近買了一套兩室一廳的房子,李眉便將孀居的母親接來同住,幫忙打點家務。母親有兩個賬本,一本放在寫字台抽屜裡,一本記在心上。

談起30多年前的消費情況,李眉母親搬出了心中的賬本:“那時候物價便宜啊,肉才一塊多一斤,米才兩毛多一斤,我和他爸爸每個月工資加起來100多塊錢,光一家四口吃飯就花掉了一大半。”剩下的工資,除去人情往來、兩個孩子的零花以及孝敬父母的錢,就所剩無幾了。

“那會兒存不住錢,大家都窮,有點余錢早被親戚朋友借走了,哪裡還用去銀行?”

李母告訴《民生周刊》記者,她記憶中過得最豐盛的春節是在1987年。當時夫妻二人的工資已經漲到了200多元,那次過年不僅購買了酒、肉、魚、面等各種必備食品,一家四口還做了新衣裳,給兩個女兒買了鞭炮、發了紅包。一個月的工資花得干干淨淨。

“一直到1988年,吃飯、穿衣、孩子的學費基本佔了每月開銷的絕大部分。”1988年,李眉的父母從單位不到30平米的筒子樓裡搬了出來,在小縣城的郊區買了一塊地皮,蓋起一座兩層小洋樓。

“買地皮和辦手續花了6000多元,各種建筑材料以及工人的工錢,大概用了一萬多元吧。那時候存款不多,大部分錢是找親戚朋友借的,房子也沒怎麼裝修,還債還了兩年,哪像現在啊,一輩子就供個房子。”

老太太一邊嘆息,一邊翻開了抽屜裡的賬本。這個賬本始於2002年,即李眉上大學的第三年。當時李眉父母的工資加起來已有5000多元。在2002年4月3日的開支明細中這樣寫道:“給兩個女兒匯款800元,花生油62元,繳納電話費42.7元,買菜53.9元,水果10.6元,共計969.2元。”

老人說,從2002年到2012年十年間,每年過年的花費幾乎漲了10倍,但工資的漲幅卻遠遠跟不上這個速度。“就像龜兔賽跑,工資哪有房價跑得快啊。”

“對於我們那一代,吃飽、穿暖就是最大的開銷,可是現在不行了,供房、供車、培養孩子、老人看病……花錢的地方太多了。手頭沒有點存款,連病都生不起。”老人翻著這十年的賬本,感慨良多。

分享到:
(責任編輯:韓睿斌(實習)、劉軍濤)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