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中旬的華北被霧霾籠罩。
幾日消停之后,霧霾天氣“卷土重來”。1月23日早6時,中央氣象台再次發布大霧藍色預警,北京市發布大霧黃色預警,污染達到六級嚴重程度。霧霾天早已不是一城一地的噩夢,2011年年底有環保部門統計顯示,一些大城市的灰霾天數,已經達到全年的30%以上,有的甚至達到全年的一半左右。
當PM2.5之害越來越清晰地擺在眼前,如何揭去危害健康的“灰蓋子”?
“各地政府都在探索啟動空氣重污染日的應急方案,但種種方案仍在起步階段,缺乏法律保障,也有待細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主任周宏春在接受中國青年報採訪時表示,治理PM2.5應被視作一種長期行為和一場全民行動。
“公眾不僅自身要節能減排,也要對PM2.5的幾大源頭起到監督作用。”有受訪專家建議,環保部門應設立統一監督舉報電話,遇到重大、明確的PM2.5污染源,一接舉報查明,快速啟動“叫停”機制。
治霧霾,須先知PM2.5從何而來
PM2.5這一學術名詞,早已隨著霧霾天的“擴散”而家喻戶曉。
所謂PM2.5,是指空氣中直徑小於2.5微米的,可吸入肺的顆粒物。既有研究顯示,雖然粒徑小,PM2.5卻富含大量的毒害物質,其在大氣中停留的時間長,輸送的距離遠。還可能深入肺泡“沉積”,對呼吸系統和血液循環系統均是一大“殺手”。
下面這組數字,或許能從一個側面說明PM2.5的危害。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於2012年12月發布的《危險的呼吸——PM2.5的健康危害和經濟損失評估研究》中稱,2010年,北京、上海、廣州、西安因PM2.5污染造成的早死人數達7770人,經濟損失達61.7億元。若四城市PM2.5濃度無改善,2012年這四所城市因PM2.5污染造成的早死人數將達8572人,經濟損失將升至68.2億元。
作為危害公眾健康及經濟發展的一顆“毒瘤”,PM2.5從何而來?周宏春認為,弄清此問題是邁向治理霧霾天的第一步。
據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邵敏介紹,PM2.5作為一種綜合性的污染物,“幾乎所有污染物都會在其中有所體現”。PM2.5的相當一部分,是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揮發性有機物在空氣中發生化學反應轉化生成的。
目前學術界的共識是,汽車尾氣、煤煙和工廠排放構成了PM2.5的三大主要來源。以北京為例,據北京市副市長洪峰在2012年的北京市“兩會”上披露,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通過對PM2.5來源的分析發現:北京市機動車尾氣排放佔22%,煤炭燃燒排放佔16.7%,全市1.5億平方米的建筑工地所產生的揚塵佔16%,水泥廠、汽車噴漆等工業噴涂佔16.3%,農村養殖、秸稈焚燒佔4.5%,剩下的24.5%主要是周邊河北、天津等地區帶來的。
“目前,我國對於污染源的監測還是比較粗放,理想的狀態應該是更細化。以機動車尾氣排放為例,小轎車、大卡車的尾氣分別產生了多少比例的PM2.5?這一步如果能監測到,整治起來會更有針對性。”北京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
“治理污染和改革一樣,需要逐步調整和推進,摸清污染源是關鍵一步。每個地方PM2.5的來源不一樣,監測的目的,歸根到底在於更好地解決問題。”周宏春也表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