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呼吁設統一舉報電話“捉拿”PM2.5元凶【2】--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綜合報道

專家呼吁設統一舉報電話“捉拿”PM2.5元凶【2】

2013年01月24日08:17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應急機制缺乏法律保障

  針對幾度籠罩華北地區的霧霾天,北京等地已持續啟動了幾輪應急方案。但馬軍坦言:“目前我國關於PM2.5的治理還是以‘應急’為主,往往是到重度污染了才出台緊急措施,並且方法上也是剛剛起步,經驗匱乏。”

  周宏春告訴記者,目前面對霧霾天,我們的對應方法還很有限。

  “無非是關閉污染排放總量大的化工、建材、電力等企業,‘叫停’露天的建筑工地,杜絕大面積的秸稈焚燒,停駛一定比例的公車等。”周宏春說,他認為這些應急方案,短期內會起到減少大氣污染的效果,從長遠來看,仍不成熟。

  “目前,我國在出現大氣污染后啟動的應急機制沒有法律保障。關閉污染嚴重的企業是通過行政手段,肯定會影響他們的正常運行。關閉后,是否對他們提供一定的補償?這在我國仍沒有達成共識。企業也是不可或缺的應急主體,沒有補償,企業參與污染防治的積極性就會大大降低。”周宏春表示。

  馬軍還提示,面對霧霾天氣,我國的應急機制的啟動往往來的很突然,缺乏“過渡緩沖期”。

  “霧霾天氣應該被提前預報,在此基礎上,相關部門提前給重度污染企業下通知,告訴他們在哪個時段要關閉,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做前期准備。目前看來,我國缺乏這種制度。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加劇了相關企業的損失。”馬軍說。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助理教授戴亦欣直言,目前,應急方案的制定還比較宏觀,有待進一步細化。

  “有些比較清晰,容易執行。比如極重污染日,建議停止學生戶外鍛煉活動,可以通過教育局系統逐步下發到各個中小學,能基本得到落實。有些方案則缺乏更明細的規定,執行起來困難重重。比如公務車輛限行30%,聽起來簡單,但如何協調在京機構公務車限行?具體多少公務車限行?公務車限行對污染的減少有多少貢獻?這些具體的執行細節往往被忽略。從公共政策的角度而言,即便有清晰的政策條紋,如果缺乏具有操作性的執行方案,往往難以落實。”戴亦欣說。

  統一舉報電話“捉拿”元凶

  “要治理大氣污染,不僅要有成熟的短期應急方案,還要有長期的治理規劃。”馬軍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

  一部分城市已經開始往這個方向積極嘗試。“比如,《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草案送審稿)》幾天前開始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條例中明確提出了防治揚塵污染的方案,這就是一大進步。”馬軍說。

  周宏春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短期的應急方案的作用在於為長期的治理創造條件。“長短結合,才能出成績。”他直言,“最根本的還是要調整能源結構。”

  記者查詢國家能源網看到,截至2012年10月,我國清潔能源發電92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8.4%。2012年1月至10月,全國共消納清潔能源電量8102億千瓦時,比2011年同期提高3.6個百分點。

  對此,周宏春認為,我國的新能源產業發展較快,但應用率亟待提升。“比如,中國光伏電池產量佔全世界產量的40%,國內光伏產品的應用消耗隻佔產量的10%,其余的90%都被銷往國外。目前我國被大氣污染困擾,新能源的發展也應該在出口和自用間做一個平衡”。

  此外,周宏春還建議在治理PM2.5污染時採取“區域聯動”的策略。“有個比喻很貼切:北京是個‘大鍋底’。因為有數據說,北京的PM2.5有一部分是從河北、天津等地區漂來的。若只是依靠北京一方的力量,PM2.5的治理很難有成效。”

  更多專家呼吁,治理大氣污染需要公眾力量的支持。

  “公眾不僅要從自身做起,積極踐行節能減排,也應當起到監督作用。目前看來,政府激勵公眾參與的措施還有待改進。”馬軍說。

  比如,北京市環保局近期發官方微博稱,鼓勵市民參與清潔空氣的監督行動。環保局稱,如市民發現工業企業非法排污、煙囪冒黑煙等情況,可以撥打市環保局12369熱線舉報﹔如發現有渣土車沒有密閉就上路行駛、建筑垃圾、管線挖掘等問題,可以撥打市政市容委12319熱線舉報﹔如發現露天焚燒、道路遺撒等可撥打96310城管執法熱線舉報。

  “上述環保監督電話有很多個,這就給公眾的舉報監督帶來了不小的困難。其實這個問題很好解決:設立一個統一的舉報電話,公眾撥通了以后再根據具體問題轉接到不同部門。各部門明確分工是好事,但有時候也需要打破條條框框,治理PM2.5污染需要聯控、聯防、聯治。”馬軍表示。 實習生 張軼婷 本報記者 王夢婕

分享到:
(責任編輯:賈玥、段欣毅)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