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孤兒撫養缺位
根子還在錯位的政績觀
有關孤兒救助的新聞近期接連而至,展現出我國孤兒撫養的現實圖景:一些孤兒沒有得到較好的撫養,合法的福利機構數量不足,既有的福利院未有效發揮功能,或挪作他用或運轉困難。同時,一些民間孤兒院長期沒有合法的名分,得不到政府的財政救助。不論是民間撫養孤兒長期沒有規范的法律法規,還是有些地方政府沒有盡到責任,相關問題都值得反思。
分析其根源,政府部門重視不足、孤兒撫養的制度性建設長期缺位、地方財力有限是主因。
而翻開一些地方政府網頁,招商成績一定是大書特書的政績,有的還詳列了各種優惠措施,如大面積土地劃撥,高比例土地出讓金返還,甚至對出現招工難的企業進行政府包干……
積極招商與消極撫孤,反映出一些地方在執政理念和執政重心上的不平衡。一些地方忽視、淡化了社會管理及救助職能。為了招商,年前列計劃,年終搞獎懲,再困難的地方都能創造條件提出幾項優惠措施,一些官員再忙也要安排時間跑項目、跑資金。而涉及撫養孤兒的事,就是“往后放一放”了,再困難的地方也不差幾個撫孤的經費吧?
顯示政績的事有人問、有人管﹔不太顯示政績的事則少人問津、不下功夫。在如何把握發展經濟與保障民生、社保“兜底”的關系上,歸根到底,還是一個政績觀的問題。
民生無小事。社會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任何一個子系統出現問題都會影響民眾的幸福感。因此,從孤兒撫養中暴露出的問題,需要深入反思。工人日報
救助孤兒
別成了應激性反應
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折射出中國草根慈善之困。不少人開始意識到,棄嬰的救助是政府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散落在民間的孤兒也要納入監管范圍。
但多年積弊不是幾場運動式排查就能解決,盲目的“一刀切”也會讓民間公益人士寒心。把孤兒從民房、寺廟送到福利院,不應是一場運動,而應關注孩子的健康、教育等基本權利保障以及心理慰藉能否得到滿足。
棄嬰救助需要政府與民間的合作與互補。不管怎樣,一切的出發點都應該是為了這些無辜的生命。否則,今天被政府匆忙接走的“寶貝”不知哪一天又會變成“包袱”。如今,夾在政府與收養人之間的他們,似乎已經成為某種符號,代表著形象、任務、利益甚至資源,可別忘了,這些在角落裡無聲無息長大的孩子,依然那麼脆弱、殘缺、無助。中國青年報
(來源:重慶晨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