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視頻報道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
【人民網專訪】北京市民熱議十八屆三中全會

評論員:堅持做好“三個進一步解放”

    回望35年改革開放歷程,一條主線貫穿始終,那就是解放思想﹔一個主旨從未改變,那就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一個特點分外鮮明,那就是不斷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

人民日報:讓改革旗幟在中國道路上飄揚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

中國、外國專家看三中全會 外媒關注

最新報道更多>>

高層談改革

三中全會為何備受矚目?

  三十多年來,歷屆黨的三中全會都承擔著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使命。今年11月,將迎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這是自1978年以來,第二次在11月份召開的三中全會。
  歷屆三中全會,往往帶有每屆中央領導集體的烙印。可以說,要看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高明之處”,可通過觀察三中全會的“出手”,來體現出本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施政特點。【詳細】

專家解讀更多>>

媒體視點更多>>

從源頭上遏制權力尋租  在行政體制改革方面,這次三中全會可能會在簡政放權、減少政府干預市場方面有實質性突破。行政改革的重點就是大幅消減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的審批項目,讓市場而不是權力在經濟資源配置中發揮主導作用。這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因為各級權力早已習慣從市場中尋租獲利。要從源頭上遏制權力尋租,除了必須削減形形色色的行政審批權外,還需要更多可操作的政策輔助。
  
推改革有決心更要有民心   縱觀中國30多年的改革經驗,無論是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農村改革中的包產到戶,抑或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市場經濟改革等等,隻有民眾的參與才能釋放改革的最大動力。即將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拉開中國新一輪改革序幕。相較新一屆政府推進改革的堅定決心,如何激發全民參與改革的熱情並獲得民心的支持,或是改革成敗關鍵。
重視市場是中國新領導層試金石   雖然具體舉措尚未公布,但從主要領導人最近的表態中可以看出大方向。那就是:讓市場更好地發揮作用、明確區分政府和市場的作用、建立統一市場。毫無疑問,習近平和李克強正在推進市場化改革。 中國在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同時,貧富差距擴大、環境污染等過度依賴投資的增長模式的弊端也逐步顯露。為確保可持續發展,政府減少對經濟的干預,要依靠市場的力量來提高經濟運行效率。
改革的核心在於推動“人”的城鎮化   我們認為,政府將會以轉變政府職能、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作為原則來指導改革,並將推進城鎮化作為推動金融市場、戶籍制度、財稅體系、社會保障、能源和資源定價、政府行政管理以及農村土地等領域改革的中心和抓手。改革的核心在於推動“人”的城鎮化,以實現可持續增長、縮小社會不公並減輕結構性失衡。主要措施可能包括:轉變政府職能,減少政府對投資活動和要素定價的直接干預,提高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覆蓋面和質量﹔逐步放寬對服務業、要素市場以及金融市場的管制。

各界熱議更多>>

海外觀察更多>>

朗哈默爾 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  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導致了資本進入新興的市場,新興市場出現貨幣的錯配,從1997年開始就是這種情況。新興市場債務是外幣,但是還債的是本幣,所以出現貨幣的錯配,這也是中國面臨的問題。
何佩德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副國別主任  中國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之一是使上億人擺脫貧困,我們也看到很多的行業出現了破產的狀況。中國現在所面臨的挑戰包括就業壓力。中國可能還是有很多精力放在基礎設施建設上。
赫爾德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中國問題首席經濟學家  在未來,中國需要進行更好的資本配置,比如說通過放鬆金融監管,適時開放私人帳戶,同時我們需要改革人口流動的規則,使人們能夠更好的遷居到其他的地方,這樣經濟增長更加具有包容性。
鄭永年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我把中國的總體改革分為經濟改革、社會改革和政治改革三個方面。在中國政治環境中,很難把這些方面完全分開來。但是在不同的階段,隻有一種改革才能成為主體改革。
黃益平 巴克萊資本公司亞洲首席經濟學家  “中等收入陷阱”成為中國經濟必須直面的挑戰。GPD增長潛力已經從過去的10%下降到8%左右。中國經濟能否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並最終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將取決於其發展方式能否成功轉型。
陳金永 美國華盛頓大學地理學教授  在金融危機后的中國,戶口改革又成為熱烘烘討論的話題。戶籍改革到目前為止具體的做法還主要是局限於中小城鎮。但是,我們知道,民工打工的地方主要是在大城市,中小城市的戶籍改革作用不會很大。
曾銳生 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所長  我認為,習近平將試圖利用他的‘蜜月’期來推進其改革計劃。我們迄今所看到的,尤其是黨的改革,或許將是優先討論的議題。可能最受共產黨高層關注的一個問題是習近平計劃採取什麼措施來進行黨的改革。
裴敏欣 克萊爾蒙特麥克納學院管理學教授  展望未來中國的三十年,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維持高增長最重要資源的“人口紅利”,將在未來五年最多十年之間消失。勞動成本的增加,醫療、失業等保險費用的增加,將給未來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增加巨大壓力。

最新消息更多>>

經濟轉型更多>>

科技創新更多>>

民生改善更多>>

聚焦改革更多>>

各界評論更多>>

多語種報道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