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时政专题>>寻找最美地质调查队员>>省(区、市)候选人>>四川

甘晓玲:地质一线的格桑花

2014年12月26日13:21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2006年,甘晓玲(前排左三)与同事在巴塘夏塞矿区合影

38年地质工作,哪里最艰苦,哪里就留下了她的足迹,为祖国找到矿藏无数,却不追名逐利;征战在雪域高原10余载,并和丈夫一道奋战高原,被大家誉为“高原地质夫妻”;她退而不休,接受单位返聘,一无反顾地坚守在她心爱的工作岗位上,她说,要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地质找矿事业。

她就是地质人心中的格桑花、大家心目中的最美地质队员——四川省地矿局403地质队女地质队员甘晓玲。

征战高原,巾帼不让须眉

1976年,甘晓玲像千千万万向往地质生活的青年人一样,怀着一颗火热之心和远大理想,来到了403队当了一名技术工人,白天上班,晚上参加在队设立的“七二一”大学,如饥似渴的狂补地质知识。

天当被,地当床,与大山为伍,与帐篷为伴,是地质队员的真实写照。

甘晓玲第一次上高原矿区工作,还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那时,403队从凉山州转战到四川甘孜州白玉呷村银多金属矿开展详查工作。

呷村分队部住地海拔4200米,而矿区海拔最高的机台有4800米,高差之大,决定了工作的艰难。每天早出晚归、风餐露宿那是再平常不过的。无论天晴落雨,还是结冰下雪,她照样和男队员们一道上山地质填图,照样和男队员们上机台编录,照样和男队员们一道拉钻机,她丝毫不落后。回到住地,每天都是精疲力尽,一觉醒来,第二天照样上山。

在她和同事们的努力下,1993年,403队顺利提交了《四川省白玉县呷村银多金属矿区银矿勘探地质报告》,提交独立银矿矿石储量B+C+D级781万吨,探获B+C+D级表内银金属储量1867吨和大量共生铅锌铜金等,探明呷村矿床是一富银、铅、锌、银、铜的多金属特大型矿床,其潜在经济价值达73.94亿元。 1995年,勘探报告荣获地矿部找矿成果二等奖。白玉呷村矿于2006年峻工开发,已成为国家的聚宝盆和地方的经济支撑。

高原地质夫妻美名传

90年代中期到2003年,国家地质项目严重萎缩,队上许多职工下了岗,甘晓玲也不例外。为此她失落过、伤心过,但她很快振作起来,在矿山上打工,总算没有丢掉自己的地质专业。2004年,听说403队四川甘孜州道孚县农戈山铅锌矿风险勘查上马,她便自告奋勇随丈夫一道上了高原。

“太阳晒脱皮,天天穿棉衣,氧气吃不饱,乱石满山跑”,这是当地人对农戈山的生动描述,听了就让人望而却步。当时,有些人听说如此艰苦,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上高原。但尝过打工滋味的甘晓玲,却毅然选择了上高原,一是觉得在队上工作踏实、有归属感,二是专业技术有了用武之地。

在农戈山工作过的队员回忆说:“农戈山那个苦啊,只有亲身体会过的人才知道那个滋味。”嘴唇干裂、呼吸困难、头昏脑胀。有的队员因严重的高原反应被送下山去就再也上不来,但甘晓玲却咬牙坚持了下来。

强烈的紫外线,不久就让甘晓玲变成了高原红。零下10多度的气温,一早起来,洗脸帕冻成了冰棍,水管常常冻裂,只能雪水煮饭,天性爱美的她,能洗上一次澡那简直就是一种奢望。

雅拉雪山,是藏区四大神山之一,最高海拔5884米,山顶终年积雪。农戈山矿区,就位于这座著名的神山之中,工作区海拔在4800米以上。

6月底的农戈山地上还是厚厚的积雪,根本看不到路,去机台的路全是她和同事们一铲一铲刨出来的。去机台的路还可以挖,但上山地质填图、地质测量的路可没有办法全挖出来,只有用棍子探着前行,可稍不注意就有掉进积雪之险。据说,一位搞测量的队员曾经不慎失足滚下雪坡差点见了马克思。虽然甘晓玲每次穿了长统水靴,但每次回到住地靴子里面仍然全是雪水,只好烤干后下次再穿。就是在这样的生命禁区,短短不到半年,她和同事们便出色地完成了3000多米的钻探岩心编录和野外地质填图工作。甘晓玲的表现也让许多男队员不得不刮目相看。

2005年,403队与西部矿业合作,承担了甘孜州巴塘县夏塞银铅锌矿风险勘查项目,她再一次请缨夫妻双双上高原,成了夏塞矿区唯一的女队员,没想到这一干就是三年。曾担任矿区技术负责的胡夕鹏回忆:“2005年3月,夏塞矿区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之时,她便作为先遣队的一员开赴矿区踏勘,为后续部队做准备。刚开始,住在由几根树木搭建而成的简易窝棚里,连个厕所都没有。就甘晓玲一个女队员,上个厕所都要跑到很远的树丛中,生活很不方便。”整个地质组就甘晓玲和技术负责人胡夕鹏是熟手,而其余队员全是新手,所以地质上的工作她样样都要干,还要指导年轻队员。她白天上机台,监控质量、分样、编录样样都做,晚上回来整理资料、总结分析,并列出第二天的注意事项,天天总是早出晚归。胡夕鹏说:“高原不象内地,连男队员都觉得上机台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甘姐作为一个45岁的女同志更是令人尊敬。夏塞矿区最高的机台,海拔足有5000多米,住地到机台有300米落差,加上坡度陡,虽然下坡返回住地只有十多分钟的路程,但上山到机台竟然要花2个多小时。”甘晓玲说:“第一年,地质组人手少、任务重,每天都是加班加点,忙碌而紧张的工作让我们甚至暂时忘记了什么叫寂寞。”

地质工作不仅需要艰苦奋斗、需要奉献,而且更需要技术创新,在地质找矿新技术应用上,甘晓玲更是年轻队员的榜样。2006年,矿区开始推广由403队和成矿所合作研发的《钻孔数字化原始地质编录程序》,旨在钻孔编录成图由计算机代替传统手工,从而提高编录工作效率。这对于当时连电脑都不熟练的甘晓玲来说难度可想而知。于是,她白天上机台检查、编录,晚上学电脑,从敲打键盘学起,很快便熟悉掌握了钻孔原始资料编录程序。其间,她还提出了修改意见并得到采纳,使程序逐步改进完善,从而更适用、更准确,促进了这项应用的推广。这一年队上给她颁发了突出个人贡献奖。

虽然2005、2006年的高原反应,她都挺了过去,但2007年她终于没挺过去。年轻队员龚灵明说:“强烈的高原反应,导致甘阿姨全身浮肿,皮肤肿得晶莹剔透而发亮,脸部肿得老大老大,变了一个人似的,看着都吓人。由于矿区医疗条件有限,项目部不得不紧急送她到巴塘县治疗,几天的治疗,情况稍有好转,她又急切地回到了矿区继续工作,生怕耽误了工作,这让我们很受感动。”大病了一场,人瘦了一圈,看到镜子里皮肤黝黑干燥的自己,她会抿嘴一笑:“这样也挺美!”女人天性爱美,但在高原就讲究不了那么多,做点面膜也就心满意足了,有时她还开玩笑地说:这样也好,节约了。夏塞矿区工作三年,她完成的钻孔岩心编录接近2万米,最终巴塘夏塞银铅锌矿探明为中型矿床,她在其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高原归来的她,并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2008年起,她又转战到四川会理拉拉铜矿地区,这一干又是六个年头。六年间,她先后参加了拉拉铜矿南部深部找矿、四川木里—会东铁矿大调查、红泥坡铜矿详查、拉拉铜矿五龙矿区详查、红泥坡-黎洪铜(铁)矿深部找矿、拉拉铜矿接替资源勘查等众多地质勘查项目。在她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国土资源部门和投资方满意的地质成果,为403队社会地质工作的稳步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刘昶荣(实习)、曾伟)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