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荣誉,他总是引用牛顿的话勉励自己, “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他在他的日记里写到:“我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背后有多少地质前辈们付出的心血和汗水甚至宝贵的生命。一代一代的地质工作者们,用汗水和热血谱写着多么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他们的足迹遍布了高原的每一寸山川和戈壁,他们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休息日,他们无缘高原古城凉爽怡人的夏季,甚至没有和妻儿老小像样的团聚。他们把对家人的思念和歉意深深地埋在心底,把对家的爱化作前进找矿的动力,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一个找矿人对地质事业的无比忠诚。”
把忠心献给党中央,把爱心献给老百姓
做为一名出色的共产党员,他始终以党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中往往是不畏艰险,把地质队员三光荣精神当做工作的动力。他编写的项目设计连续5年获评为优秀设计,连续多年被评为野外生产先进个人。每年野外收队回到西宁院部后,他更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经常加班加点,从项目立项、设计编写、报告编制,每一项工作他都认认真真,仔仔细细。
对于同事和身边的人,他总是助人为乐,爱护备至。尤其对待刚刚大学毕业分配到他的项目来的大学生,他都把他们当做自己的亲兄弟亲妹妹,生活上无微不至,工作上严格要求。让他们在艰苦的野外生活工作中感受到温馨和爱护,更快地融入到大伙中间。有一次中秋节的晚上,一位年轻的大学生因为想家去独自去有移动信号的地方打电话走远了一些,晚上九点多还未回来,曹德智心急如焚,召集大家分头去找,找回来后大家都以为他会责骂那位大学生,结果他关心地询问他家里的情况,安慰他,跟他讲项目上老同志们和自己的故事,多少个中秋、国庆等节日,他们只能放弃天伦之乐。后来这位大学生努力工作,勤奋学习,很快成长为项目组的技术骨干。2012年新华社青海分社的记者到项目组采访他时,他动情地说,是有一次无意间看见身为项目负责的曹德智出工回来后脚上磨起的水泡,让他感动,激励他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艰苦的地质工作中。
曹德智在野外工作时,还“擅长”和当地的牧民交朋友,搞好外部关系,争取他们支持地质工作。每干一个项目,都能和当地村里的藏族、蒙古族牧民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这可是他时时刻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靠他真心诚意的爱心换来的。在大黑山钨矿普查项目上的那三年,他利用钻探工程修建机台路的便利条件,顺便给宝库乡巴彦村的牧民修出了一条进山的牧道,还帮着修缮网围栏,村里老人孩子犯了急病,不管半夜还是白天,他都派项目组的车送往近一百多公里外的大通县医治。村里的老百姓亲切地称他“曹队长”,无不支持项目组开展地质勘查工作,真正做到了干一个项目,交一方朋友。
学习,再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提高自己
他常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中专学历的他无时无刻不想着能上一次大学提高自己。在业余时间里大家都在闲聊或者玩扑克的时候,他总是拿起书本,拿起书本学习。1998年他通过业余自学考试,考取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源勘查专业学习四年,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梦。2010年他还考取了中国地质大学硕士研究生攻读地质工程专业。
有人说,地质事业是艰苦的事业,更是强者的事业。如今,他已经从刚刚跨出校门的毛头小伙,跨过了不惑之年,岁月和风沙让他更加成熟和坚毅。但是只要听见这首雄壮激昂的歌声,就会让他感到热血沸腾,那些雪域高原,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些熟悉的面孔,就会浮现在眼前。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未来,地质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曹德智在新的资源勘查所所长的岗位上又开始了新的征程,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在召唤者每一位年轻的地质队员。在找矿的道路上不肯停歇脚步的他,2014年又兼任了祁连县清水沟-冰沟铜多金属矿整装勘查项目总项目负责。他信心满怀,相信一定会战胜艰难险阻,为祖国的地质事业,继续奉献地质队员们的智慧和力量。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