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基层地勘单位的行政领导和技术带头人,更是一名普通地质技术员,在找矿一线奋战了32个年头,担任院长后在野外工作的时间每年依然保持在3个月以上。
野外定地质点
为祖国寻找丰富的矿藏,是地质工作者永远的理想。
然而,矿长在地下,扑朔迷离,变化莫测,选择最先进的技术方法求取最大找矿效益,因此成为地质工作者的普遍追求。常常有这种情况,即使在同一地带、同一矿区,由于认识上的差异和采取的方法不同,效果往往大相径庭。云南地质矿产勘查院院长崔子良,经过艰苦磨砺和长期探索,逐步掌握了一套适合云南实际的理论、方法、技术,在找矿实践中屡获成功。概括起来就是:在继续寻找地表矿、浅部矿的同时,更加注重向地层深处进军,下大功夫寻找隐伏盲矿体,带来一系列重大突破,在云南地勘界独树一帜。崔子良和他的找矿团队,由此进一步坚定了将攻深找盲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心。
硕果累累,明珠串串,彰显地质人的忠诚和担当
从1982年由学校毕业直接分到矿区那天起,无论地质工作处于火爆时期还是陷入低谷阶段,崔子良经历了太多艰苦环境的考验和拜金主义的诱惑,却始终没有动摇献身地质、找矿立功的信念和决心,由一名普通地质人员成长为总工程师、正高级地质工程师和基层领导,带出了一支作风过硬、技术精湛、心齐劲足、业绩显赫的找矿团队,受聘云南省委联系专家、云南省地质找矿专家委员会委员,获省政府特殊津贴,被评为云南省劳动模范。
腾梁地区地质填图(中)
荣誉缘于他对地质事业的无限忠诚,缘于他攻坚克难、敢于担当的无私无畏。云南高原峰峦迭嶂的山山岭岭、纵横交错的沟沟壑壑,都留下了崔子良和伙伴们的身影和足迹,这才换来了来利山锡矿、西邑铅锌矿、金厂河铁多金属矿、核桃坪铅锌金矿、景洪铁多金属矿、黄家地金矿等一批大中型至特大型矿床的崛起,如串串明珠,光耀边疆。在他参加勘查的矿区,累计探获矿产资源量锡7万吨、铅锌493万吨、铜21万吨、金10吨、银1200吨、铁矿石5.66亿吨、钛铁矿467万吨。这些主要分布在边境沿线和贫困山区的矿产地,大多已投入开发利用,在富民兴滇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斯大林说过,人们的降生,就是为了把梦想变成现实。崔子良自然明白,实现找矿立功的梦想,需要付出和奉献,更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用心血和智慧浇开如巴金所言“人生的花”。在他32年的地质生涯中,旱蚂蝗叮咬、被山民为捕捉猛兽安的铁钳夹伤、露宿山野“蹲干夜”、蚊叮虫咬遍体鳞伤、严重关节炎等病痛折磨,经历过多少次数也数不清,可一刻也没停下找矿的脚步。父亲病危直至去世,他没赶上见最后一面;年幼的女儿不幸被开水烫灼,他没守候身边治疗。他视找矿如生命,常常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一次,为测制一条穿过峭壁危岩的剖面,刚下过一场大雪尚未化尽,山陡坡险,令人生畏。崔子良带头冲在最前面,不巧,一块碗口大的石块突然从高处飞滚下来,砸在他的头上,流血不止。同伴们赶紧把他送到附近医疗点治疗,可他不几天又上山去了,头上至今还留有疤痕。
对祖国、对地质事业的无限忠诚,对找矿富民强国的责任担当,崔子良就这样用自己的行动和作为践行着、升华着。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