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时政专题>>寻找最美地质调查队员

王建坤:雪岭冰峰一牦牛

——记云南省地质调查局地质高级工程师王建昆

2014年12月12日17:01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王建昆测量岩层产状

在冰封雪裹的滇西北普朗铜矿勘查区,只要提起王建昆,没有一个人不翘大拇指,称赞他浑身热力四射和传递的都是正能量。有人说他只知道默默无闻地工作,任劳任怨,付出的多,索取的少,分明是一头“老黄牛”;有的说他更像雪岭冰峰的藏家牦牛,最能吃苦,最能耐寒,踏踏实实,含辛负重,把心血和智慧都献给了滇西大地那一座座大中型矿床。

33年重复做一样工作,他感到光荣和自豪

在一般人眼里,地质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找到大矿。所以,那些跑路浅、查矿点、追索矿层,直至交出可供开采利用的矿产图件和资料的地质队员,最受人们敬重。其实,许多人不明白,找矿手段五花八门,内部分工很细,每一项分工手段、每一个工作环节,都在探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互衔接,缺一不可。

从1981年7月由校门踏进找矿之路的第一天起,王建昆在钻探编录岗位上工作了整整33个年头,至今没有离开过。说起来,这个岗位在地质队是再平凡不过了:按设计要求确定施工孔位,钻机开工后监测孔内情况,提钻下钻逐段逐段观察,详细记录和描述岩芯矿芯,最后编制钻孔施工报告,提供综合研究使用。然而,它又是探寻地层深部情况、查明矿体厚度、具体产出层位以至计算矿产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王建昆参与的第一个勘查项目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笔架山锑矿。从普查到详查,从寒冬到酷暑,王建昆和同事们一道头顶星星出,夜披暮霭归。回到驻地,还得在昏暗的灯光下整理当天搜集的标本和资料。他回忆,无论山上山下,接触的都是那些坑、槽、井、孔,摸石头,刨泥土,走山路,踩泥坑,苦不说,难受的是天天重复同一套活计,时间久了,让人感到十分单调乏味。

王建昆野外工作期间小憩

一起工作的老师傅自然了解年轻人的心思。一天黄昏,在返回驻地途中,一位姓杨的老师傅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带他爬上矿区最高处,语重心长地说:长在地下的矿,当然要靠物化探、地表地质确定是否有前景,但计算储量这一关,离了工程施工圈定边界,提供相关数据资料那可不行。你说这么多工种,谁能离开谁?又能分出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

杨师傅接着说:“地质找矿翻山越岭,既是艰苦的体力劳动,又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探索性。物化探也好,跑面查点、蹲在机场编录也罢,都蕴含深奥的科技含量,同样光荣。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只要学好、学深、学精一门技术,那会一辈子受益的”。

一席话,让他心灵震憾,至今不忘。他很快安下心来,克服了隐藏内心深处的浮躁情绪,在这个矿区一干就是8年,接着转移兰坪铅锌矿外围“三山”地区开展铜、铅锌、银矿普查,从头学起,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基础工作,一干又是4年,成功完成了从学生到地质队员的转变,成长为合格的技术骨干。如今,这两个矿区均已投入开发利用,为白、彝、普米、傈僳等山区民族同胞脱贫致富开辟了新的财源,有的成为深入勘查的重点找矿靶区。

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刘昶荣(实习)、盛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