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鲁甸生死录

2014年08月20日18:40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鲁甸生死录

  新华网云南鲁甸8月20日电(记者李柯勇、白瑞雪、吉哲鹏、白靖利)带着未愈伤口,鲁甸依然顽强地活着。

  半个多月前发生的那场地震,让人们走近了滇东北这片脆弱的自然灾害频发带,也向人们展现了中国西南部山区的生存图景——那些生死与坚韧,贫穷与挣扎,毁灭与重生,以及那群生于山、死于山、困于山、立于山的人。

   死而庄严

  震后第三天,在外打工的张元山第一次回到甘家寨时,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

  鲁甸县龙头山镇龙泉社区的这个自然村,遭遇的不是倒房、地裂,而是更为彻底的摧毁:半面大山垮下来,埋掉了32户的55人。坡上人家径直滑落200多米,低处房屋则被冲过公路,坠入百米深的河谷。

  长两公里、宽800米的滑坡体,把照壁山撕开一道巨大的伤口,张元山曾经熟悉的农舍、田地、树木踪迹皆无,仿佛从来不曾存在过。

  一个村庄就这样消失了。

  在这个大约1500万方的土石堆上,甘家寨20多名青壮年与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民间组织蓝天救援队一起,搜寻亲人。

  他们顶着余震、烈日、暴雨挖了三天,找到10具遗体后再无进展。土石最浅处20米,深处上百米。

  但是,谁不想再看亲人一眼?哪怕挖到一件遗物、一张照片。

  每次余震一来,大家赶紧跑,之后回来接着挖。即便这样,仍有村民被砸伤。营救群众的武警战士谢樵,就是被滚石击中而牺牲在距寨子不远的堰塞湖中。

  村民组长张元山和几名党员碰头后,召集村民开会:咱不能为了死人再伤着活人。

  一阵沉默。

  震后第六天,村民们集体作出一个痛彻肺腑的艰难决定——放弃搜寻。

  现场的人哭了,站在一旁的救援官兵哭了……

  村民王明宪双膝跪地,面朝滑坡体重重磕了三个头。

  在大自然的毁灭之力面前,一切生灵都渺若芥草。唯有生命的尊严让人类有别于万物——即使卑微而生、悲怆而死,灵魂依然挺拔。

  5日,龙头山镇八宝村青年陈绍虹在一条填满巨石的山沟找到了父亲,老人就躺在花椒树下,安详得像是睡着了,装花椒的竹篮还挂在树枝上。

  走失三天的小土狗“麻子”,一动不动守在遗体旁。

  陈绍虹对随他前来救援的第14集团军工兵团某连连长欧阳梁提出了一个请求:能不能帮我把父亲抬下山?

  官兵们砍来竹子做成担架,用被子裹好遗体,4个人抬在肩上,在塌方、裂缝之间左躲右闪地寻找通道。从中午走到晚上,直到被断崖拦住去路。第二天,官兵取来工具,在崖面边上开出一条一尺宽的小道,然后紧贴峭壁,小心翼翼地挪过去。

  最险一段,要过一条洪水暴涨的深沟。只有一根电线横穿两岸,电线杆歪向一边。官兵们用铁丝做成简易滑轮,两人先溜过去,再将绑着遗体的绳子穿过滑轮,顺着电线一点一点拉到对岸。

  往日45分钟的路竟走了一天半。

  终于到了平地,20名官兵放下遗体,围成一圈,为老人脱帽默哀三分钟。而陈绍虹坚持给官兵们磕了个头。

  这么多人花这么多时间、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运送一具遗体,值不值?欧阳梁没有顾虑这些。“每一个哪怕再普通的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

  鲁甸地震造成617人死亡、112人失踪。他们中的大部分同无数山区农民一样,一生未曾走出大山。追寻他们的人生故事,重走他们最后一次经过的山路,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山高水长的庄严。

  逝者归于大山,而他们的印迹无处不在。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