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鲁甸生死录【4】

2014年08月20日18:40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鲁甸生死录

   劫后重生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逃离大山。

  鲁甸震后,大批村民从山外打工地心急如焚地赶回家乡。他们只是乌蒙山区庞大外出务工群体的一小部分。

  如今,鲁甸有12万人外出打工,占全县人口四分之一强。2013年,他们汇回打工款13亿元,是全县财政收入的5倍多。

  这次遇难的多为老人和孩子,本来就“空巢”遍布的山村更显空寂。

  多少年来,父辈们背井离乡,少年们跋涉在山高谷深的求学路上,期望考出大山,改变命运。

  一位老人送5个娃娃上学,老人和背上的孩子被塌方石块撞下悬崖。

  我们最难忘的是一个名叫田应先的18岁姑娘。她从镇上取回大学录取通知书不到一个小时,就倒在了房屋坍塌的尘烟中。

  当时,她已经跑出去了,又奔回来,从沙发上抱起两岁的堂弟。出门一瞬,一根房梁击中了她。被人们挖出来时,她僵直的双臂还保持着将孩子递出去的姿势,而孩子毫发无伤。

  她父亲在昆明打工,闻讯回到家,先搭了个棚子给女儿挡太阳,随后就去房子废墟里挖东西。挖出什么他都不要,直至找到女儿那张大红封皮、沾满泥巴的录取通知书。

  田应先本该是龙头山镇龙井村耐石山社第一个大学生。这个身高1米68、有着浅浅酒窝的漂亮女孩想当空姐,也想考导游。平时很用功,高考前凌晨一点还在拼命做模拟题。她曾告诉弟弟,自己要先立业,到28岁才结婚。

  她是个爱美而节俭的姑娘,每天都要洗那一头齐腰的乌黑长发。遇难前几天,她看上一条100元的白色连衣裙,试穿了好几遍,还是没舍得买。

  田应先读高一的弟弟在地震中被砸伤,头裹绷带躺在医院里。问起他的打算,他讲了一件事:初三时他想辍学,招来姐姐一顿大骂:“不读书,你只能一辈子留在这里种地!”

  但走出大山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还要在这片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土地上继续活下去。

  怎么才能活得更安全、更富足?

  鲁甸县委县政府找到了一条出路——花椒。

  2008年,时任县长的保剑下乡推广花椒种植时,村民们不无担心:“卖不出去的话,你让我们拿花椒当饭吃啊?”

  无论从地理气候适应性、经济前景还是生态功能上看,种花椒都远比种庄稼划算。6年间,全县花椒种植面积从5万亩扩大至22万亩。

  每斤三四十元的收入揣进腰包,农民信服了,从贫地种到肥地,最后把犄角旮旯都栽上了花椒。

  尽管地震摧毁了大片刚进入盛果期的花椒林,但保剑确信,花椒是鲁甸的希望:“只要坚持抓上十年,鲁甸就能富起来。”

  震后几天,重建已开始设计论证。一些新的方案正在讨论:在逃离和留守之间,有没有中间道路可走?比如利用集镇,把分散居住在危险地段的村民适度集中,“给山让路、给水让道”,让人和自然拥有各自空间。

  在付出了深重代价的鲁甸,人们正在寻找答案。这答案,或将为更多的西部贫困地区提供一面以经年生死打磨而来的镜子。

  伤痛日渐平复的山里人,开始了新的生活。

  山崩地裂那一刹,甘家寨失去了最新成员,一位名叫王中军的婴儿。没有照片,这个出生仅10天的孩子未能在匆匆走了一遭的人世间留下任何痕迹。

  三天后,鲁甸县人民医院产房内,来自李家山村的两个宝宝同一天出生。都是男孩,都是六斤六两。

  在持续的余震中,新生儿的啼哭,仿佛为这片遭受劫难的土地唱响着生命的希望……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