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
熊正芬困在废墟下两米深处,被发现时已是震后44小时。
搜救现场一片紧张:88岁的老太太,几十个小时不吃不喝,挺得住吗?
通道逐渐打开,搜救官兵喊:“敲出一点声音来,我们好知道您的位置!”
哪知,老人用鲁甸方言一板一眼地纠正:“那不念‘敲’,念‘拷’!”
如此淡定,让这位八宝村萝卜地社的老人成为被埋最久的获救者之一。
被困期间,她也丝毫没有惊慌。摸到一小袋囟鸡爪,自己不吃,却慢条斯理地喂给了跟她一起被埋的小猫咪。
88年人生,无数次灾难经历,正是漫长而艰难的山村生活磨砺出这样惊人的生命力。
不止头一次死里逃生的还有蔡关华。我们在鲁甸县人民医院病房里见到这位龙头山镇龙泉社区村民时,他骨头错位的脚腕上还绑着石膏。
“1997年5月8日,农历四月初二。”他张口就能准确说出上一个不堪回首的日子。那晚,一场暴雨过后,泥石流爆发,卡车一样大的巨石奔腾而下。从开始下雨到冲掉他的家,只有13分钟。
蔡关华从淤泥中挣扎出来,妻子和女儿却不见踪影。第二天挖出遗体时,妻子仍然保持着双臂护住女儿的姿势。
他在妻女遇难处种上一片花椒林,重新盖房、娶妻、生子。而这次地震,又把他的新家变成一片瓦砾。
拄起拐杖,蔡关华出院了,被儿子搀扶着回家。
翻开鲁甸县志,满载灾害的记忆——
1764年,太平朝街山体滑坡,整条街被毁;
1925年初,降大雪40天,接着瘟疫流行,饿死、冻死、病死和外流3万人;
1916年至1952年,6级以上地震3次;
1974年,滑坡,死8人;
2004年,两次地震……
在这个自然条件复杂的地方,灾难从来都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顶上。千百年来,一代代山里人就这样向死而生,生生不息。除了坚韧,他们别无选择。
我们在安置点遇到龙泉社区谢家营盘社的谢维礼时,看到的是一个衣衫异常整洁的老人。他刚刚失去全部6位亲人。
1985年老伴过世后,谢维礼独自拉扯大两个女儿。女儿相继远嫁四川,他一直留在老家,靠卖花椒勉强度日。每到花椒成熟季节,女儿都会带着孩子们回来帮父亲采摘。
8月3日下午,一家7口在山坡上忙了大半天,停下来吃饭。谢维礼想让他们多歇会儿,吃完又爬到树上自己摘。
两个女儿坐在绿荫下乘凉,孩子们仰着头跟外公说笑。午后阳光照射着一年中少有的团聚身影,一切都那么美好。
地震突如其来,一块巨石从崩塌、翻滚到碾过树下的6个人,只用了几秒钟时间。就在两三米之外,63岁的谢维礼失去了一切。
连女儿和孙辈们的骨灰也被女婿带回了四川,他现在孑然一身。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