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风之弊——破坏选举案萌生的根子,出在衡阳当地政风不清、官风不正,官商沆瀣勾结,政治生态恶化。
衡阳自古湘江蜿蜒,衡山倚翠。然而,这个湘南重镇,一度政风靡乱,官风败坏。
酷暑骄阳下,在衡阳街头,不少干部群众谈到破坏选举案时仍然心带寒意:“破坏选举案就是一个大脓包,它是这么多年衡阳政治生态恶化、干部作风腐化的集中爆发。”“衡阳的干部作风再不抓,吏治再不清明起来,不出破坏选举案,也会出别的大问题。”
“在衡阳,只要你傍上了大官,事就好办;只要你肯花钱,为你办事的官就好找。”一位当地的企业家如此总结衡阳官场曾经的“病态”,“以前在衡阳投资办企业、开矿山,如果不跟当地的大小官员搞好关系,吃拿卡要的麻烦就会不断。”
现任衡阳市委领导班子在反思破坏选举案时认为,衡阳当地官风不正、正气不彰、邪气上扬,拜金主义盛行,这些情况到了很危险的程度。
据调查,近些年来,衡阳官员中打牌赌博、买官卖官、跑官要官、参股企业、建私房、打架等情况十分突出。有的区县政府与开发商合作建设小产权房,牟取不正当利益,而一些群众被拆迁了若干年还没有安置好;有的地方修路等基础建设工程连基本的招拍挂程序都没有;有的地方低保金不是全部用于最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体,而是常常被基层干部的亲属、关系户瓜分;在不少政府机关,“吃空饷”情况十分严重;一些党员干部,违反规定参股企业,与某些老板过从甚密……
干部作风的腐败、政治生态的恶化,成为衡阳经济发展的严重破坏性因素。十几年来,衡阳在湖南经济版图中的地位一再下滑,从稳居前3强逐步沦落。一些原本有意愿到衡阳投资的外地客商,惧于当地名声在外的官场腐败和不良政务环境,而把企业改到了长沙、湘潭等地。
经济社会问题的一再累积,反过来又使得衡阳本已不堪的政治风气更加浑浊。
衡阳市人大机关是此次破坏选举案“重灾区”。在查处风暴中,衡阳市人大机关副处级以上干部几乎被“一锅端”,成为衡阳市人大机关自组建以来的最大政治耻辱。
“这个重大耻辱,集中反映了政风之乱不仅给衡阳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危害,更给政治生活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和破坏。”一位老干部对记者痛心疾首地说。
说起衡阳市人大机关的问题,胡国初这个名字是避不开的。这个已经被判刑的衡阳前任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任职5年间,是衡阳各级贿选最为严重的时期。在这样的不良土壤上,生长出了破坏选举案这朵“恶之花”,是偶然中的必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