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何从?
李映昱及其同学的内心充满着矛盾——一边恨恨地说“现在的患者怎么都这样”,一边又在见习时觉得病床上的患者太可怜;一边气愤地说“所有医生罢工一天,看看谁怕谁”,一边又担心如果真的罢工,得有多少人丧失生命;一边叫嚷着“不学医了,转行转行”,一边又捧着厚厚的医学书啃得不知疲倦……
李映昱很少做梦,从梦中哭醒更是少见。她为数不多的两次有印象的做梦经历是:一次梦见从小陪伴自己的奶奶离开,另一次她梦见跟一大桌子已在社会上工作的人吃饭,大家都说看病难、看病贵,对医生不信任。她想反驳,可越是反驳,他们就攻击得越厉害,最后她自己硬生生被憋醒了。
醒来之后,她感觉鼻子犯堵,摸一把面颊,全是泪,枕头竟湿了一小片。
当然,5年的医学生生活,包括6次参与医疗扶贫志愿活动,李映昱也经历了不少医患间相互感动的瞬间,感受到了医生把病患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兴奋,被很多老师对待病患的那份耐心细致所打动。
“医者,何从?”李映昱说自己回答不了这个问题。“现在不能,未来的相当一段时间里,恐怕也不能。这不是一两个人可以解答的,需要整个社会一起思考。我所能做的,可能只有默默坚持,当有所坚持、坚持信仰的人渐渐多了(并不只是医生),或许,慢慢的,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我们都是心中有梦的孩子,怀抱着救死扶伤的梦想、大医精诚的信念默默前行,我们只是希望,不要让冰冷的现实破碎了我们的梦想,不要让冷酷的社会磨灭了我们的信念。希望,这并不是奢望。”在网络日志中,李映昱认真地写道。(实习生 魏玉姬 本报记者 丁先明)
(来源:中国青年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