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温灾害天气认识滞后,对高温劳动保护的观念淡薄,是执行难的深层原因
据报道,河南省郑州市人社局劳动监察部门日前表示,高温补贴政策实施5年来,他们从未接到过劳动者对于此事的投诉。但媒体在郑州市当地采访了解到,当地高温津贴的发放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因为津贴钱数太少,劳动者不愿意冒失业的风险来举报。”该局有关专家分析。除此之外,标准不够细化,并且非强制性,也导致这一标准执行起来很难。
而对于高温津贴的监管主体是谁——这个问题,更是出现了“踢皮球”的现象: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社会保障调研处王姓工作人员表示:“这个工作主要还是安监,建议你们去采访安监局”;河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却表示不知情:“高温补贴?高温补贴这块我们好像没有啊,我没印象我们有这一块。”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副院长王敬波认为,高温作业相关法规不到位是一方面,有关部门对高温灾害天气的认识滞后,对高温劳动保护的观念淡薄,是造成执行难等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现在更为关键的问题,不是高温立法层级或者法律法规有多少,而是如何执行落实的问题。”王敬波说,有关部门对高温维权的不重视甚至漠视,就是对劳动者权益的漠视和侵害。
在王敬波看来,对于高温津贴在内的劳动者权益保障,有关部门或存在不报不纠、被动甚至是消极执法的问题。
“不管法规政策是否完善,应对高温灾害都是政府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各地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保证老百姓的生命安全。相关部门除了及时发布高温预警,还有必要设立和开放纳凉场所,关注可能受灾的重点人群,确保和监督建筑工地等户外工作场所及时停工、错时上班。”王敬波说,目前,许多人对高温天气的关注,还停留在单位有没有按规定发放高温补贴,这是对高温劳动保护的一种肤浅解读。
“要把高温天气当成可能发生的公共灾难,而不能仅看作为一场自然灾害。只有这样,才能够从制定政策和监督执行上完善救灾机制,进一步推动高温劳动保护工作。”管城区人民法院的法官说。
“国家应该制定更加细化、操作性更强的法律法规,劳动监察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及执法力度,转变执法观念,应由劳动者投诉为主的被动执法方式转变为主动监察。”同时,王敬波认为,落实高温下劳动者的权利保障,不仅需要有关部门的积极执法、企业的严格遵守,也需要劳动者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在高温条件下作业,要了解和清楚新办法内容,善于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发现用人单位有违规行为应该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
记者赵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