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石家庄“城市村民”:回不去的家乡 难扎根的城市【4】--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访石家庄“城市村民”:回不去的家乡 难扎根的城市【4】

2013年05月10日09:12    来源:经济参考报    手机看新闻

  融入城市的期盼

  康保人曹晓龙大专毕业后来到了石家庄,并找到了一份他比较满意的工作。工作两年后,家里卖了100只羊,又四处借了几万元,在石家庄给他付了首付,终于买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房子。

  “融入一个城市,我觉得首先要在这里生活和工作,其次,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我自己经历了租房的痛苦,也见多了没房老乡的无奈,因此,我必须要有一套房,虽然现在因为还房贷入不敷出,但我痛并快乐着。”曹晓龙说。

  但很多人没有曹晓龙这么幸运。对于他的大多数老乡来说,在市区买套房子是最大的愿望。因为,户口是和房子联系在一起的,而市民拥有的各种福利待遇是和户口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对很多人来说,至少现在,房子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了解到,这些漂在城市中的村民,虽然对没有保障的未来表示担心,但更担心的是他们的下一代,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下一代成为城市人,通过读书过上体面的生活,不要像他们一样吃苦受罪。但很多人的希望变成失望。

  张北人刘长军告诉记者,他的孩子是在石家庄上完初中的,然后就不上了,现在也没找着工作,每天瞎混日子。之所以没继续读书,一是疏于管教,学习不好,二是上高中还得回老家,没人陪读不行,经济成本太高,干脆就不上了。

  对许多城市村民来说,初中三年级是他们子女的重要分水岭,被采访的好几个老乡说,他们的孩子只念到了初三。之所以如此,有自身的原因,也有政策的原因。

  据记者了解,目前,大多城市的公办学校,仅在义务教育阶段向农民工子女开放,现行的教育制度、高考制度是以户籍制度为基础,没有户口的农民工子女想在城市继续升学,只能进入中专、技校等学校,而他们认为,这类学校毕业之后仍然是在社会上打工,上不上无所谓;如果想读高中,就只能回老家,而老家的高中升学率低,上学的经济成本又高,投入产出不对等。因此,他们的子女大多数在初中毕业后选择了打工,一部分人甚至成为街头混混。事实上,农民工子女的犯罪率,正在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张北人白根生,是被采访对象中经济条件最好的人。他在石家庄市已经立住了脚,上小学的儿子也拿到了石家庄户口。

  1997年,初中毕业的白根生从张北县来到石家庄市,和早在8年前就在石家庄做小买卖的父母团聚。如今,他在石家庄市开了一个超市,生活无忧。几年前,他在市里买了一套房子,为了儿子的教育问题,儿子的户口也随房迁到了石家庄市,成了一个正式的石家庄人。

  “能过到这个地步,是我们两代人打拼的结果。可以说,通过我们两代人的努力,使第三代变成市民的梦想成真。”白根生说。(本版稿件均由记者李俊义、岳文婷采写)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