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赶大集--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新春走基层---赶大集

2013年02月17日04:47        手机看新闻

2月13日,河北南皮县于十拨村大集上,赶集人满载而归。

  本报记者 朱 磊摄

本报记者 郭存举摄

  春节假期,北京大兴区兴丰街道举行“年货进社区,门口赶大集”活动,将一些百姓需要的年货商品带进社区,受到市民的欢迎。

  本报记者 赵 晶摄

  乡村大集的“意外之喜”

  本报记者 朱 磊

  地点:河北南皮县于十拨村

  2月13日,农历正月初四,小雪。

  听说要去采访赶大集,家里的老人告诉我,节前备足年货的乡里人不会赶这么早的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驱车直奔河北省南皮县的乡村大集。到了大集的地点于十拨村,这里居然已经被挤得水泄不通。大集上一路采访撞见不少新鲜事,很多都是“意外之喜”。

  第一个“意外之喜”,是乡村大集吸引来了众多城里人。

  上午9点半,站在于十拨村村口放眼望去,长龙般的大集上赶集人摩肩接踵。锅碗瓢盆、衣服鞋帽、猪牛羊肉、蔬果海鲜等应有尽有。

  穿行在集市中采访,发现赶集的除了当地老乡,还有很多来凑热闹、寻年味、购买绿色食品的城里人。

  于十拨村离市区20公里左右,因此这里的大集吸引了不少城里人。领着孩子,起大早来追寻年味的刘妍一家异常开心:“城里的农贸市场就是天天赶大集,但却少了很多新鲜感。在乡村大集可以买到农民自己种养的农副产品,浓浓的年味,更能让孩子和大人们找到了乐趣和回忆。”

  刘妍刚买了两双虎头鞋,一看就是手工缝制。细密的针脚、鲜艳的色彩,活灵活现地勾勒出虎头的可爱形象。“这就是一件工艺品啊,城里买不到,孩子很喜欢。”

  像刘妍这样的城里赶集人不在少数。买上几个冻柿子,称上几斤笨猪肉,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传统的年味儿在这里韵味十足。

  第二个“意外之喜”,是乡村大集上出现了很多赶集“专业户”。

  穆三拨村的穆连贵、穆彦喜父子,一大早就来大集上占了个好摊位。他们做的是蔬菜生意,已经做了5年赶集“专业户”。父子俩的摊位上摆满了新鲜的蔬菜。不到一个小时,菜就卖得差不多了。

  穆彦喜说:“咱的菜都是从菜农那里进货,大棚里直接拉到集市上。城里的黄瓜卖8元一斤,咱就卖6元一斤;芹菜6元一斤,咱就卖4元一斤。赶一个集下来,也能赚个二三百元。”

  父子俩家中都有地,但自从村里实行农地流转,他们就把地包给了别人。穆连贵说,十里八村几乎天天都有集,赶一次就能赚个几百块,比种地来钱快。

  “集上很多都是老相识了,和我们一样都是赶集‘专业户’,最远能到百公里外的河间赶集去。”穆家摊位旁,卖柿饼的张桂亭说,如今在村里干这一行的人很多,没啥成本,挣钱也不少,邻里乡亲也都需要,当这个赶集“专业户”有啥不好?

  第三个意外之喜,是大集旁居然有了“停车场”。

  进村赶大集,又逢雨雪天。村里的柏油路上也堵车了。不但有运菜的货车、运文化用品的面包车,还有城里来的私家车,村里的农用车,把大集周边塞了个水泄不通。

  堵车5分钟后,村里的干部于振富跑来指挥交通。

  “各位倒倒车,集北边有停车场,都把车停那里吧。多走几步路,大家都方便!”零下2摄氏度的天气,于振富头上却冒起了汗。

  “于十拨10天两个大集。以往还没啥,人们都骑自行车来。现在车多了,问题就来了。大家都挺高兴来赶集,结果堵在村里半天不动窝。有时候还有点小纠纷。村里只好把附近的麦场腾出来当了停车场,为此把不少人家的麦秸垛挪了地方。”疏通了交通后,于振富站在村口点起了一支烟。

  “现在生活好了,农村里生活不错的人家也都买了车,村里也要好好规划农村停车的事了。”于振富说,“村里有车的人家,自己宅基地上都盖了车库。但是逢年过节,外地车来得多了,停车就成了问题。尤其是赶集的时候。现在只能拿麦场临时当个停车场。以后车来得再多些,就要有个真的停车场了。”

  临近中午,赶集的人渐渐散去,卖货的老乡们也都收拾摊子回了家,等5天后,下个集日还会再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