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赶大集【2】--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新春走基层---赶大集【2】

2013年02月17日04:47        手机看新闻

  连锁超市进乡镇

  本报记者 郭存举

  地点:山东济宁邹城市香城镇

  农历正月初五,在鲁西南地区被称为“五忙日”。这一天,农民开始为新的一年忙碌起来。一大早,记者来到山东省济宁邹城市香城镇,感受乡村大集的新气象。

  “按照传统风俗,香城镇每五天就有一个集,今天虽不逢集,但现在乡镇商业贸易越来越发达,镇上每天都很热闹,天天都有集赶。”镇政府工作人员张祥臣告诉记者。

  在镇中心街,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赶集的农民你来我往,年轻人个个衣着时尚,小汽车一辆接着一辆,宽宽的公路平整而又干净。“现在咱老百姓富裕了,买车的可不在少数。拿俺们村来说,今年就新添了10多辆汽车。过去赶集,乡亲们要骑自行车,现在屁股底下一冒烟就到了。”张祥臣对记者说。

  在镇北街,一栋崭新的楼前聚满了赶集的乡亲们,楼前飘动的彩虹带格外绚烂,原来是镇上的一家超市开业。张祥臣告诉记者,镇上之前已经有两家超市,这家连锁超市是第三家。走进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在食品专区,鱼、肉、蛋、蔬菜、水果一应俱全;在衣服专区,各种款式的衣帽整齐地悬挂在衣架上。这家超市,无论商品的品种,还是质量和价格,记者感觉和城里超市并无差别。

  记者注意到,相比前几年,香城镇集市上小摊位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品牌店和超市。一个镇上有3个规模不小的超市,反映出邹城市乡镇消费需求的不断旺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正在专卖店买东西的张大娘告诉记者,现在香城人买东西讲究的是品牌,一般的地摊货已经没有吸引力了。

  当记者正沉浸在乡镇大集的热闹氛围中时,突然不见了张祥臣的身影。“你在哪儿呢?”记者打电话问。“我在镇西南边的广场上呢,这里正在举办招聘会,我看看有没有合适表弟的工作。”

  原来,济宁市2013年“送岗位送技能进农村”工程和邹城市“就业援助、情满邹城”活动启动仪式正在香城镇举行,不少乡亲们都来这里找工作。“有合适的工作吗?”在火爆的招聘会现场,记者终于看到了张祥臣的身影。“有啊,过段时间俺表弟就有可能成为镇上食品公司的工人了!”

  “图个开门红”

  本报记者 李万祥

  地点:北京顺义区张镇赵各庄

  农历正月初四上午10点多,记者坐上顺39路公交车来到北京市顺义区张镇赵各庄赶集。

  集市口的两侧有序停放着自行车、三轮车、电动车、小轿车等。随着人流走进集市,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有大红的中国结、各式各样的自行车和电动车、各式各样的衣服,有花生、瓜子、杏仁、枣、核桃、枸杞子等,还有韭菜、豆角、黄瓜、西红柿、蒜薹、青椒、菜花、蒜黄、大蒜等蔬菜,各种可爱的玩具……

  每个摊位前都挤着很多人,人们七嘴八舌地讨价还价。这不,小曾看上了一位大叔家的衣服。

  “这件衣服多少钱?”

  “60元。”老板还在整理衣服。

  “能试下吗?”小曾不等老板说话就拉开衣服比划起来。“行,喜欢就试试。”老板抬头看见小曾都已经披在身上了,无奈地笑了笑。

  “嗯,不错。老板,还有其他颜色吗?”

  “有,这个还有黑色、红色、粉色、蓝色,您看看。”老板用手指着旁边的货箱说。

  “嘿,老板,便宜点?”小曾开始砍价了。

  “这个是最低价了。”老板摊摊手。

  “老板,便宜点吧。咱们一回生二回熟,下次买衣服还来您家。我给您带新顾客来,多几个回头客。”

  “那就便宜点给您,一口价,47元,我也图个开门红!”

  “好!”

  集市上,像这样的砍价声不绝于耳。“现在的集市方便多了,交通便利,东西又很全,大家伙都喜欢赶集。”小曾叠好刚买的新衣服,还要去其他地方瞧瞧。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