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是土地的城市化,而不是“人”的城市化
更值得玩味的结论是:以城市领导任期为横轴,城市竞争力为纵轴,倪鹏飞的研究团队得出了一条倒V型的曲线。这意味着,在任期之初,城市领导人会不断推动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但越过拐点任期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就不太显著。
在倪鹏飞看来,这是因为官员们习惯以投资作为手段解决城市发展问题——这是在短期内将经济水平提高的最有效方式。他认为,某种意义上,这正是城市产业结构提升过慢的症结所在。
令倪鹏飞感到担忧的事情不止于此。10年前,他十分推崇“浙江模式”,甚至坚信这是中国“诞生伟大企业的必经之路”。如今,刚从浙江考察归来的倪鹏飞无奈地说,浙江的民营企业已经8成涉足了房地产,其中不乏“雅戈尔”这样的名牌企业,而不搞房地产的企业则被视为“傻帽”,“这就导致了严重的资源错配,好的资源都进入到这个领域去了,大家对创新就没有动力了”。
而从更长远的角度观察,倪鹏飞在《报告》里专列了一个段落叫做“过去10年中国城市化的模式难以持续”。
“过去几十年的城市化讲经济增长,讲工业化,所以需要外地的劳动力,但它仅仅需要的是你的劳动力,并不是需要你住在那个地方,享受那个地方的医疗和保障。”倪鹏飞说。他在《报告》里列举了这样两组数字——尽管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已达50%,但是完整意义上既在城市就业又在城市生活的城市人口仅仅达到33%;过去10年城市人口增长0.5倍,但是建成区面积增加了1倍。
在倪鹏飞看来,这些是土地的城市化,而不是“人”的城市化。
如今,倪鹏飞正在开发一套全新的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他计划把评价区域从市辖区改为全市,还准备将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均等化程度作为评价因素。
“看谁能更好地让农民变成市民,这是中国能否长治久安的基础,也该是下一阶段城市之间竞争的主要方向。”倪鹏飞举起手中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