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十年:比排名不如比人的尊严【3】--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十年:比排名不如比人的尊严【3】

2013年01月23日11:49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排名要比对方高,就觉得评价是客观的,如果低,就认为评价是不客观的

  倪鹏飞至今还记得,在他博士毕业那一年的全国“两会”上,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徐匡迪明确提出要提高上海市综合竞争力。两年后,倪鹏飞选择将第一份《城市竞争力报告》在全国“两会”期间发布,结果在某网站首页挂了一个星期。

  其中,最吸引人们眼球的还是“排行”。当时的榜单中有一项排名以商业文化为评选要素,结果东莞排在了北京、西安等城市前面,一时不满声四起,“大家都觉得古都肯定更有文化啊,但我其实讲的是商业文化,是重商的观念。”后来,倪鹏飞到东莞考察,一个政府官员评价他的书“洛阳纸贵”,“你这本书就放在我车里,经常看,我从香港才买到的”。

  地区间的“瑜亮情结”同样很明显。“比如青岛和济南,杭州和宁波,要比对方高,就觉得评价是客观的,如果低,就认为评价是不客观的。”倪鹏飞记得,在当时的综合竞争力榜单里,深圳排在了广州前面,结果一家广州当地媒体的记者专程到北京采访他,“问我怎么看公平不公平”。

  更强烈的反响发生在东北。当时,那里的几座主要城市正处在国企改革的阵痛之中,经济状况不佳,在榜单中的排名并不靠前。“在计划经济时代,城市排名都是按照人口、工业产值或者行政级别来,这种以城市经济活力作为依据的排名体系颠覆了很多人的认识。”倪鹏飞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随着考察城市的不断增加,影响因素也会有所改变,他曾经将环境污染作为一项负外部性指标纳入考核,结果不少原来排名靠前的城市“哗啦就下来了”。

  “后来各地都在盯着,你不发还不行。”倪鹏飞记得,每年的报告发布后,有些地方政府的政研室还会专门做一个解读。上海世博会那一年,《报告》里有一段内容提到香港,指出“内地和香港的距离在缩小”。结果香港媒体“好像特别喜欢放大不足”,逼得当时在上海的曾荫权亲自做出回应,表示要“积极改进”。

  去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迎来了第10个年头。在《报告》中,倪鹏飞和他的团队回顾了新世纪第一个10年中国城市整体崛起的发展路径。研究结果显示了不少积极的变化:在基础建设、开放度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呈下降趋势的同时,政府管理、科技、人才的贡献度则在不断提高。在倪鹏飞看来,这意味着随着外资红利的消失与城市基础建设瓶颈的突破,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正由硬条件向软实力转变。

  同时,一些富有现实意义的结论也浮出水面:

  比如,尽管“生态城市”、“宜居城市”近年来在各地叫得响亮,但它对城市竞争力增长的实际贡献排名,却从2002年的第9位下降到了2011年的第11位。

  又比如,一些在改革开放前20年曾经释放出巨大活力的要素,如经济制度和企业管理,在这个10年里对于城市竞争力增长的贡献却始终在低位徘徊。

  还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正成为千城一面的奋斗口号,但《报告》通过对29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全要素生产效率的考察发现,综合技术效率显著提升的仅有三成。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