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产权问题是农村改革的核心问题,玉林如何推进这项改革?
金湘军:我们围绕促进农村资源要素资本化、股份化和市场化“三化”流动,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方面,是进行确权。对农村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上房屋所有权、林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进行确权颁证,实现“产定权、人定心”。
第二方面,是建立“两个中心”。就是建立县乡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和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委托服务中心,规范农村产权交易管理。目前,全市75%的乡镇建立了农村集体“三资”委托服务中心,90%的行政村(社区)进行了全面委托。
第三方面,是组建“三大合作社”。通过组建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土地流转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起“人人是股东,家家有股份,年年有分红”的农民持续增收新机制。
主持人:听了您的介绍,感觉到玉林改革创新的步伐很大、成效很大。据了解,玉林在社会管理方面也进行了大胆创新,今年4月,在由国家行政学院和人民网联合主办的“和谐中国·2012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理论论坛暨社会管理创新案例颁奖典礼”上,玉林市获颁“创新社会管理示范基地”。请您介绍一下玉林的创新在哪里?
金湘军:玉林的社会管理创新,主要围绕“一大三小”平台来开展和推进。“一大”就是建立信访维稳一个大中心,“三小”就是建立道路交通事故纠纷调处中心、劳动人事争议调处中心、医疗纠纷调处中心三个小中心。通过这“一大三小”平台,实行“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推动社会管理由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切实解决矛盾纠纷。
主持人:具体的做法和成效如何呢?
金湘军:概括起来,就是通过“三变”,让群众省心、放心、宽心,真正体现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的理念。
一是变“上访”为“下访”,让群众省心。就是重心下移,建立市、县、乡、村四级信访维稳平台,各级领导干部定期到这些平台开展接访活动,面对面倾听群众诉求,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
二是变“独唱”为“合唱”,让群众放心。在每个县(市、区)都建立道路交通事故纠纷调处中心、劳动人事争议调处中心、医疗纠纷调处中心,每一个中心都实行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变职能部门一家“独唱”为职能部门+司法、法院、检察等多家部门“大合唱”,确保公平公正。
三是变“串联”为“并联”,让群众宽心。每一个中心都整合多家部门的力量,对群众纠纷进行集中“会诊”、集中解决,大大提高办事效率,确保“事要解决、人要回去”。
主持人:能够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吗?
金湘军:2009年以来,我市在全国首创“一站式”的交通事故调处服务新模式,道路交通事故纠纷化解率达92.6%,涉案实现零上访,我们这一模式在全广西推广。
主持人:民生是网友最关心的问题,您说民生改善可观可感,具体指的是什么。
金湘军:过去10年,我们在解决民生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民生改善可观可感,主要体现在“四个最”:
一是民生投入最多。我们把民生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做到年年递增,逐年增长,确保财政新增长部分的70%用于民生事业。从2005年开始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以来,我市民生累计投入超过500亿元,总额居广西第二。
二是社会保障覆盖面最广。我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和社会养老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参保率达到99.8%,新农合参合率、新农保参保率都达到97%以上,这几个比例,都居广西前列。比如,我市的容县创新建立了“一元看病、免费供药”模式,让每一位群众都看得起病,真正实现了“保基本、全覆盖”。
三是为民办实事最多。每年都集中力量解决农村的“路、水、电、校、医、办、池”等民生问题,实现了村村通水泥硬化路、通广播电视、通宽带,村村有卫生所、村办公楼,村级学校全部消灭了危房。比如,连续开展农村道路建设大会战,全市建制村通硬化路率由2002年的5%左右提升到今年的85%以上,居广西第一。
四是群众满意度最高。创新建立民生资金电子动态监管系统,对民生资金的申报、发放、使用情况,进行全程监管,让民生资金在阳光下运行,有效防止了瞒骗、挪用、克扣事件的发生,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群众身上,让群众满意、保干部清白。
主持人:可以看出,玉林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确实取得了很大成绩。据了解,玉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并不突出,你们成功的奥秘在哪里?
金湘军:你说得很对,玉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的确不突出,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三不两没有” 地区,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没有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投资、也没有可供开发的重大自然资源,但玉林人敢闯敢干、敢为人先,这是玉林的最大优势。因此,我们把“人”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要素,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抓班子带队伍,抓干改树导向,抓基层打基础,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