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14日08:3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手機看新聞 字號
8月21日,當李克強總理和副總理、國務委員、部長們在國務院第一會議室當“小學生”,專心聆聽工程院院士講3D打印的時候,遠在湖南湘潭縣的63歲老農章愛國正手持遙控器站在稻田邊用無人機作業。用他的話說:“科技種田,不怕老年。”
就在總理“聽課”的同一天,一個叫施一公的青年學者刷爆了朋友圈。他既不是演藝紅人,也不是體育明星,是什麼讓他受到熱捧?是這名“一身三院士”的驕人科研學術成就。施一公研究團隊當天在國際頂級期刊《科學》同時在線發表了兩篇重量級研究長文,其揭示剪接體相關機理的“高大上”研究成果,被業內權威人士稱為“諾獎級成果”。
而在前一天,以勞動密集型為典型代表的“世界工廠”東莞,市長透露,全市目前已有六成工業企業啟動機器換人,年底將有兩個無人工廠投入使用。
總理聽3D打印、老農操控無人機、科技男神刷爆朋友圈、機器換人——這些本不相關的片段,其實具有緊密的內在聯系,它反映的是,科技創新熱潮正在神州大地蓬勃興起,它折射的是,一個拼搶“科技紅利”的時代正在悄然來臨。
1.科技,連農民都曉得“搶”了
談到農業技術,種糧大戶兩眼放光
農民一向是“土”“保守”“落后”的代名詞,歷來崇尚“祖傳”經驗、看天吃飯,但現在追逐起科技來,一點也不落后。
任志國老爺子今年已經六十多了,別看歲數不小,他自詡為“潮人”,特別是在“追”科技方面。他說自己如同小學生盼小紅花一樣,可有那“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勁頭呢。
前一段,有些農民熱衷炒股,甚至出現“炒股村”。任老爺子不關心這勞什子,他“追”的是科技,談到農業技術就兩眼放光——在他眼裡,這才是能給他帶來實惠的“財神爺”。
任老爺子是吉林省鎮賚縣大屯鎮種糧大戶,和二三十戶農戶組成的農業合作社承包了近400公頃水田,改種新品種后,每公頃增收6000斤水稻,價格也上去了。“水稻隔兩年就換品種,一個品種兩三年后就退化了,不高產,還得稻瘟病,沒有科技指導的話,一大片一大片的死秧絕收,一年的投入心血就打水漂了。”他們在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指導下搞的蟹稻混養,光產的螃蟹,每公頃保守估計至少增加純收入3000元,而“副產品”——“蟹米”的價格也遠比普通稻米高,最高一斤能賣到六七塊錢。
“我的微信天天在線,還訂閱了不少農技推廣的公號。”任老爺子說要做新時代的農民,不關注科技哪行。
兩千多公裡之外的湖南湘潭縣排頭鄉,同樣是60多歲的農民章愛國,年輕時曾在外打拼多年,2009年,他回鄉和幾個農友承包了2000多畝地,成立了一個農業合作社。老章堅信種田必須搞機械化,2014年他從一家航空科技公司請來專業人員做設計,從網上購買進口發動機,並找到工廠訂單生產,制造出5架植保無人飛機成立了植保飛行隊,服務於湘潭縣及周邊地區的農田。以前人工一天最多隻能噴洒5畝地,現在一架植保無人飛機一天能噴藥作業300余畝。他說:“種田掌握了機械化,就不怕年紀大。”
80后“新農”七年學技,一躍成行業龍頭
年過六旬的章愛國、任志國老爺子,一個用無人機種田,一個談到科技“兩眼放光”,年輕創業者更懂得科技的豐厚“紅利”。
他叫郭盛,正宗的80后,皮膚已晒成標准的“農民色”,隻有鼻梁上一副半框黑邊眼鏡讓他顯得與眾不同。
2000年,他從天津科技大學工業分析技術專業畢業后,就醉心於在大棚搞瓶瓶罐罐,回老家福建龍岩創業,成為“新一代農民”。
短短幾年,他從最初的10萬元起家,成長為全國規模最大的大花蕙蘭種苗供應商。
“咱這個苗就是比別人的好,別人一瓶賣7塊錢,咱這個一瓶10塊錢都搶著訂。”郭盛沖著光線觀察瓶底的培養基,得意地說。
據介紹,國內大花蕙蘭的種苗供應一般是3個渠道——國內、日本和韓國。“過去是從日本進口的份額最大,從去年開始就被我逆轉了。當時不少客戶退掉了日本公司的訂單來我這裡拿貨,他們寧願不要定金也要退貨。”郭盛說起來仍無不自豪。
“能山寨的很多,別人搭個棚弄點培養基就不行嗎?”記者很好奇。
“我畢業后沒干別的,花7年時間跟著台灣農業專家學技術,七年磨一劍啊!”郭盛指指四周,“就這大棚裡,你呼吸的空氣、感受的溫度、照射著你的陽光等等都是經過科學測量的,多大面積放多少風扇、什麼季節調多少溫度,這都是含金量很高的科技,能輕易山寨得了嗎?”
科技“魔棒”一點,千年小米變“時尚”
“這都是科技啊!”山西沁縣次村鄉魏家寨農民連志宏從草垛裡扯出一根谷子稈兒,指著根部說。他300多畝谷子跟普通谷子不一樣,根有四茬,從下到上一層比一層粗,根扎得更深,結籽也更多、更重。谷子脫了殼,就是著名的沁州黃小米。
“以前谷子產量低、銷路差,現在每畝收入翻了十幾倍,家裡房子車子都有,票子也夠花,這樣的生活,過去真是想都不敢想。”“像我這樣規模的種糧戶,沁縣還有很多。”
連志宏們能種上“科技谷”、過上好日子,和一家叫沁州黃集團的公司大有關系。
沁州黃小米早在明朝嘉靖年間就成了宮廷貢米,名氣很大,但由於品種退化,一度面臨滅絕的危機。
“必須靠科技!”在沁州黃集團實力還比較弱的時候,公司每年就拿出銷售利潤的10%作為科研經費,聘請國家谷子首席專家刁現民教授等頂級專家為公司常年技術顧問,聯合省農大、省農業廳土肥站等科研單位的專家,對提高沁州黃小米產量品質展開“猛攻”。
科技果然“搶救”了“沁州黃”,一系列高產量、高營養的新品種陸續誕生。連志宏四茬根的谷子,就是這些新科技的產物。
品種多了,產量高了,但問題並沒完全解決。
隻賣原糧,無論包裝多豪華,附加值始終很低,企業和農民腰包還是鼓不起來。
如何才能打破農民致富、企業發展的瓶頸?
“為何不能讓小米像奶粉那樣一沖就能喝呢?”2008年“毒奶粉”事件讓公司董事長石耀武腦子裡靈光一閃:小米本就是中國千百年來產婦的傳統“補品”,隻不過熬制過於麻煩,漸漸被邊緣化了。小米做成“粉”肯定有市場。
這依然要靠技術創新。
四處聯系科研機構卻接連碰壁的石耀武,無意中找到了中國農業大學的郭順堂教授。
作為中國農業最高學府的食品專家,郭教授近3年的艱苦技術攻關,終於研發出小米預熟化濕法粉體加工新技術。
2011年,谷之愛營養小米粉系列產品成功推向全國。小米從此不必熬煮半天,開水一沖嬰兒馬上能喝。原本被認為“土得掉渣”的千年小米,一下子變時尚了。
一噸小米,賣原糧,撐死利潤兩三萬元,而經過科技“魔棒”一點,做成小米粉,利潤可達十萬,附加值翻好幾倍。
借助科技魔力,借勢小米粉系列產品,沁州黃集團也從一家默默無聞甚至一度瀕臨破產的縣級小企轉身為全國優秀食品企業。
科技推廣:以前沒人聽,現在場場爆滿
農民們對科技的渴望,對科技紅利的追捧,基層農業科技人員的感受最直接真切。
何亞榮講了一上午,11點下課,農民們還圍上講台七嘴八舌地搶著問。
早晨6點就起來了,這名榆樹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副主任到現在還沒有一刻休息,她說農忙時節這是常態。
“這麼多年做農業技術推廣,最大的感受就是農民學習農業科技的積極性在不斷提高。”何亞榮說,過去她們跑推廣真是“跑斷了腿、磨破了嘴”,但是真正接受的人不多。現在幾乎每次培訓班都爆滿,還有人不隻聽一場,循環往復地聽。
“農民是很實在的,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他們不會信。通過我們手把手教、全程跟蹤指導,農田產量確實提高了,大家就都開始接受了。”她說,農忙時節,每天都有農民懷裡揣著自家苗木,上門找農技員診斷。
![]() |